第RB04版: 日报08版
          

思想点亮中国 阅读温暖人生
——“新华悦读”二月十大好书推荐










  亲爱的读者,以下书籍是新华悦读近期甄选出的十大推荐好书。十大好书,“新”、“好”兼备,奉送而出。然因鉴赏能力及趣味不一,难免有遗珠之弊,但求共享、品享、乐享等等,不同角度地适您所享。【内容简介】

黎锦晖、李叔同、黄自、曾志忞、萧友梅、赵元任、沈心工……本书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起步的历程,记述了当时通俗音乐界的各路“奇侠”的创作之路,有些名字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陌生,但有些旋律你肯定似曾相识。本书试图拭去岁月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遮掩,还原当年流行乐坛的星光。

当局者“迷”?民国人谈民国音乐:

张爱玲:我喜欢《毛毛雨》,因为它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却又不是民歌——现代都市里的人来唱民歌是不自然、不对的。这里的一种特殊的空气是弄堂里的爱:下着雨,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小玻璃窗,微微发出气味的什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代替缎带,走到弄堂口的小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加在这阴郁龌龊的一切之上,有一种传统的、扭捏的东方美。多看两眼,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的完整。

吴莺音:我最留恋的还是上海的海派风情,以及我的那些小辈们,如果还有机会,我依旧想与他们一同唱响老歌。

  【作者简介】

沧浪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执教于中央党校。主攻中国近代史,对晚近学术思想与知识分子命运颇有研究,有《大漠荒芜:民国文人的悲歌与苦恋》、《教我如何不想他:民国音乐人》、《别样风流:民国奇才怪杰悲喜录》等论著三部,另在《书屋》、《社会科学论坛》、《名人传记》、《百家讲坛》等诸多报刊发表文史随笔、杂评百余篇。【内容简介】

一本不得不读的政治史学作品:读懂本书,读懂中国4000年政治史。本书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为近30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佳构,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吴稼祥思考近20年,历时3年完成,用他的话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作者简介】

吴稼祥,1955年生于安徽省铜陵县,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11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高级研究编辑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副研究员;2000年3月赴美客居坎布里奇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3年。现为独立研究者和撰稿人。1989年发表的《新权威主义述评》开启了非官方主导的理论与思潮平等竞争的先河,第一次用真正的中国话语讨论中国的问题,是近30年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新权威主义述评》(1989年)、《智慧算术——加减谋略论》(1997年)、《民主进程中的中国崛起》(2004年)、《果壳里的帝国:洲级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2005年)。【内容简介】

这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所著的一部感人至深的怀念散文集。

史铁生的离去,给陈希米留下了无边的虚空。孤独中的她开始种种感人的努力,通过阅读、思考、行走与书写,她和那些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交谈,向虚空发问。于是,她的思考不断深入,渐趋深沉、阔大,逐渐走过幽深绝境,跨越无际绝顶,重新寻获生命的意义。

独特的书写方式,感人的心灵絮语。这是陈希米发自内心的私语,而史铁生始终是个缺席的在场者,他依然是妻子心目中实实在在的一个对话者、倾听者。

在她真挚优美的文字中,关于生死、爱情、诚实、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追思时时闪烁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炫目的智慧之光。

  【作者简介】

陈希米,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

现做编辑,供职出版社。

【部分目录摘要】

既然死并不是什么下地狱,我也不想上天堂。我只想能跟你在一起安安静静地说话,听你掏心掏肺,也跟你袒露一切。那才是人最好的生活。

你死了,这个信息太强烈。在梦里我都忘不了你死了……

  最可怕的不是流泪。不是眼泪,是沮丧,极度的沮丧,那种尖锐的对活着的恐惧。幸好是尖锐的一阵,会过去,没有人受得了这种持续的沮丧。

它突然就会来,特别是在早晨,在醒来的时候,在“生活”开始的那一刻。

“我爱你,以我童年的信仰。”

她说给他听;后来,她发现他把这句话写进了文章。她一点也不意外,这样的话他一定听过了就忘不了。情种都是这个样子。情种,就是打小就信仰爱情。

还有书,那些伟大的、亲切的书。但是,不管是重温我们以前看过的,还是开始读一本新书,最深的遗憾,就是不能与你分享。

“我为什么活着?”它可以具体为爱一个男人或女人,爱孩子、爱打球、爱画画……把肉体和一个操持、一个牵挂连起来,生命就运动起来,意义就出来。

  橱窗里一件熟悉的衣服。

那件牛仔蓝的竖条衬衫,你喜欢的衣服,你穿着它走的。

我要再买一件。

你每天就是在这样的光线里写作,你说那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你熬呀熬,熬过了透析,熬过了失眠,挨过了躲不过的俗事,就为了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度过一段自由的时光。

  一年多了,现在,你死了。你的死,终于变得真实。

  似乎比之前有更多眼泪,但有真实的现实感。痛苦似乎终于落到地上,能摸得着了。【内容简介】

微博不微,博大精深。本书以博文的形式,集中了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并与读者展开讨论,集思想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于一体。《思享》取“思想盛宴,天下共享”之意,注重思想性、生活性、价值性,主要包括治国理政、养身正家、金声玉振、教真育爱、仁医康术、三生教育、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等内容。

【作者简介】

罗崇敏,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改革派官员”、“奇官”、“奇人”。2012年中国魅力人物榜荣居榜首。【内容简介】

本书出版于李鸿章去世6年前(即1895年),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50年的仕途生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也是关于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

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来还原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

  【作者简介】

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英国驻华外交官、汉学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中文教授,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擅长传记写作。【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翔实的经济数据,真实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

【作者简介】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2012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得主,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并担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作者简介】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艺名梅兰芳。汉族,出身于北京的梨园世家,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享誉国内外,曾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梅兰芳在书中回忆了他与京剧并肩成长、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他演出之余的点滴体会和对京剧的改革创新。本书既是一部名人传记,也是一部民国京剧史。内容简介】

《公开》一书打破了人们旧有的习惯。贾维斯基于大量的采访,为我们介绍了在公开的基础上取得了不菲成就的人们,并探索出一种非凡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协作、思考、组织和创造。同时,贾维斯也分析了隐私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并保护我们的隐私。

【作者简介】

杰夫·贾维斯,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网络上人气最高、名气最大的媒介博客之一Buzzmachine.com的博主,伦敦《卫报》新媒体专栏特约撰稿人,多次入选“世界媒体领袖100强”。【内容简介】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集《第三地晚餐》是月光之爱”书系之一。

“月光之爱”选粹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系列,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的情感,是文学最有魅力的叙述。

本书精选迟子建的三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起舞》、《第三地晚餐》。

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她写的是两位离开家乡分别在两个城市里打工的年轻夫妻。他们怀着专一、真挚、热烈的爱想要在一个节日里聚合。他们在同一时间离开自己所在的城市,向对方而去……可想而知的失落,但是他们在旅程中看见了纷繁的世象,更加懂得这份爱情的难能可贵。

《起舞》写的是老哈尔滨平民的生活。被中国评论界称为哈尔滨的神话。它写凡人性格与命运的非凡,写俗事实质与底蕴的脱俗。迟子建把大城市哈尔滨的现实气象和历史风云,汇聚于一幢奇异神秘的小民居。主题依然是爱情,人情冷暖令人落泪。温暖的爱是信仰的核心。

《第三地晚餐》是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有误解,有畸恋,有心灵的疏离和重聚。婚姻中的距离和美感之间的关系令人深思。

迟子建的这本书与月光之爱书系的定位非常吻合。都市、乡村的俗世男女,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渴望着真切的爱情。这是整本书传递出来的气息。

  【作者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内容简介】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观念的水位》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观念的水位》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作者简介】

刘瑜,学者,作家,就职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著有 《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