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文学话语权重在作品而非设奖
2013-03-05 23:36:26
莫言的诺奖效应蔓延到了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同是作家和政协委员的赵丽宏告诉南都记者,他今年将撰写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
在国内文学界,此前就有一种观点,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西方人的文学奖”,评选过程中对中文作品和作家抱有偏见,以至于中文作家很难获奖。赵丽宏的建议,实际上仍是对此观念的延续。客观地说,由于语言原因,中文作品在诺奖评选中可能存在劣势,毕竟完全能用中文阅读的评委只是极少数,中文作品能得到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认可,至少还需要一个优秀的翻译过程。不过,由中文作品受到的“偏见”而致要设立“中国的诺贝尔奖”,恐怕就未必那么理所当然了。
事实是,诺贝尔文学奖虽然称得上一种水平象征,但这并不代表文学地位都一定得通过诺贝尔奖来实现。一个国家的文学地位,取决于拥有多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而不只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当然更不在于是否设有国际性文学奖项。很多优秀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等,都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可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作家的最大价值永远是作品,只盯着评奖的作家大概很难写出流传深远的作品。要想提高中国文学的地位,争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说到底只有拿出更多的优秀中文作品,靠作品来说话。
(据《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