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蒋雯丽推出首部著作《姥爷》,再掀亲情话题:
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日前,蒋雯丽首部著作《姥爷》在京举行盛大首发式。倪萍、李静、六六等圈内好友前来捧场,畅聊亲情故事。

对于蒋雯丽出书,《蜗居》作者六六表示压力很大,在现场面对媒体埋怨,蒋雯丽这是在抢她的饭碗。蒋雯丽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事再想做也来不及了,我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公不知蒋雯丽出书

首发式上,蒋雯丽老公顾长卫并未到场,蒋雯丽说:“顾老师并不知道我在写书。”对于首次出书,蒋雯丽坦言:“出这本书还是因为六六的建议,她看了《我们天上见》后打电话给我,说特别好,让我一定要出成书,好让更多人看到这个故事。”

在《姥爷》一书中,蒋雯丽讲述她与姥爷真实的童年往事,姥爷可敬、可爱,对童年的蒋雯丽宠爱、教导,既悉心照顾,又严格管教。“书中许多刻画的方式,自然而妥帖,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流露。”六六说,“蒋雯丽的文字不浮华,不热闹。她的文字非常平实,但这种平实又让你觉得增一分太艳丽,少一分太苍白。她对文字的感觉非常好,所谓‘恰如其分’就是像蒋雯丽这样。”

这本书在电影剧本的基础上,以蒋雯丽内心积淀30年、对姥爷始终不变的真挚情感为依托,添加诸多生活细节,从蒋雯丽幼年时期,年近八十岁的姥爷照顾她——帮她洗澡、给她喂饭、带她上学,到文章最后姥爷弥留之际生活不便、反应迟钝,她给姥爷喂饭、帮姥爷洗澡、照顾姥爷……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呼吁行孝要趁早

蒋雯丽动情地说:“有些事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事再想做也来不及了。”呼吁读者行孝要趁早。 

蒋雯丽表示,姊妹三个只有她是从小由姥爷带大的,因此跟姥爷感情最深。她说:“姥爷一直在帮我,从小时候带我长大,到我考电影学院讲述姥爷的故事被录取,再到第一次导自己的电影,出版第一本书,我的每一步都跟姥爷有关,每一步都是爱。我想把这种生命的传承、这种爱写出来。”

她自称,自己的价值观深受姥爷影响:“姥爷对人一视同仁,乐善好施,不管谁到我家,都用很贵的茶招待。记得有个马爷爷,大概每周三中午来我家要饭,每次姥爷都让我拿5分钱放到他的碗里。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来,我们还担心他是不是生病了。直到现在,我在路上碰到乞讨的人一定会给钱。对比姥爷那个时代,今天我们富裕很多,但同时也丢失太多。”

对话蒋雯丽:

写作比拍摄更自由

记者:童年的蒋雯丽是怎么样的,在写作《姥爷》的过程中,感触较深的是什么?

蒋雯丽:童年的我是一个忧郁的小孩,不太跟外界打交道。比较爱幻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女孩子慢慢长大,姥爷像一棵大树,孩子像一棵小树,小树慢慢成长,最后大树倒下了,小树长大了。这是我最想表达的东西。同时,我也想达到一种反哺之心。《我们天上见》,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天上见,而是为了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相见,更好地与父母相处。  

记者:这本书从您自编自导的电影《我们天上见》的剧本改编而来,当追忆变成文字,感觉有什么不同?

蒋雯丽:除了怀念姥爷,我惊讶地发现,中国30年的变化太快了。现在我们物质丰富了,可人们的心态、幸福指数却在下降。我特别希望这部电影能带给人们一个关注,哪怕只是一个片刻宁静,一种暂时的回归,回到我们曾经的生活。

记者:在您眼里文字和影像表达的差异在哪里?

蒋雯丽:文字表达更自由,你可以想哪写哪,影像要实现,需要很多条件。

记者:您自己当导演,是不是受到顾长卫老师的影响?

蒋雯丽:没有。我之所以会导《我们天上见》,就是因为姥爷。很小的时候我就想把姥爷这个人写出来,但我一直觉得我的水平达不到,表达不了在我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情感。一直等到了我长大以后,当我想写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就感觉到,很多画面都在眼前。我就想,干脆拿个摄像机把它拍下来就行了,我写的好多东西都像画面一样,这个是我自己的故事,别人没这感触。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