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 日报04版
          

(社会观察)“名校”搞垄断、“名师”可速成——“择校热”如何降温?

每逢升学季,各地中小学拼比“名校”和“名师”的怪象频出,由此引发的择校热”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序,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没人、没钱,连片区内的学校都保证不了,真是愁死人了。”内蒙古某大城市市民张云霞说,因她家附近一所重点中学每年都要招收大批“择校生”,她下半年要升初中的儿子被“电脑摇号”派位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去上学。

“择校”,一方面是学生在选“好学校”,另一方面是学校在选“好学生”。

“大家都往好学校挤,谁也阻挡不了这种势头。”内蒙古教育厅一位干部说,眼下一些城郊学校每班只有三四十名学生,而城市中心的学校班容量庞大,有的多达七八十人,“名校”生源爆满、“弱校”生源不足已成普遍现象。

有关专家指出,时下“择校热”归根结底是“名校”垄断教学资源的表象之一。一些“名校”垄断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正在成为“财团”,有的利用公办教育资源大搞“分校”,有的甚至还涉足房地产市场,逼迫得许多“弱校”举步维艰,校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就近免费入学”的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在异化了的教育理念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名师”趋之若鹜,生怕孩子进不了“名校”、遇不到“名师”。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当下“名师”多是这样“炼成的”:

生源定成败。一些学校设立“火箭班”,在百姓眼里凡是此类班级的老师便是“名师”。事实上,很多老师不是因“名”而教尖子班,而是因教了尖子班才“成名”。这些班级的学生个个成绩优秀,谁教他们谁成名。

补课扬名声。补课越火爆的教师越易“成名”,因校外辅导班接触的人多,给补课教师提供了广泛的自我推销机会,加之广告叫得响,甚至平庸教师也会一夜之间被誉为“名师”。

分数来助威。高考、中考成绩公布后,教育局和学校往往会张榜渲染,因一次成绩而“成名”的教师不在少数。很少有人分析成绩背后的缘由,多数人只是看表象,学生考试分数决定教师地位已成普遍现象,尽管这远非真理,但人们就认这个理儿。

呼和浩特市的一位“名校”校长坦言,如今许多“名师”的教学“法宝”是“题海战术”。他们无论是在校内授课还是在校外补课,都要给学生布置海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写内容雷同的作业。

  许多专家呼吁,要从根本上遏制教育乱象,必须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不应一味地再向“好学校”倾斜,也不应鼓励“名校”搞房地产、搞教育产业化,而需加倍增强薄弱校的造血功能。

对于“名校”的办学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要制止抢生源、火箭班、择校费,以及乱补课、排名次等国家严令禁止的违规行为。

要让优秀教师合理流动起来,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同时,在教育资源一时难以均衡的情况下,各地方政府应组织发改、物价、审计、纪检等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铁腕治理“名校”种种乱象,督促学校坚持国家“就近、免费”入学原则,让各学校均衡招收生源。

规范“名校”的“名师”教学行为。鼓励教师创新教法,摒弃“题海战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