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与其“不及格
也进大学”
不如提前分流

□顾骏

  上海高考分数线日前揭晓,文科一本448分,二本403分;理科一本405分,二本331分。有明眼人注意到“及格分360,二本331分,也就是说不及格也能上本科”。有网友嘲讽说:“考试不及格还可以上大学,难怪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工资不如农民工。”

  不能说“高考不及格”也进了本科的学生,都是学习不用功、基础不扎实的孩子。但是,这部分学生中,确实有许多不喜欢读书、也不擅长读书的。他们未必一无所长,但兴趣和长处不在读书上,也是实情。

  不喜欢,还得考,考个“不及格”,还得进大学读书,不是出于他们的愿望,而是家长要求和社会期望:在当下中国,多少家庭相信读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其实许多大学生四年之中浑浑噩噩,打游戏,谈恋爱,睡懒觉,迟到翘课,多半课程需补考才过。

  中国劳动力供应已经走过了拐点,从2011年开始,总量逐年减少,2012年减少了345万。一方面需要简单劳动力的岗位招不到人,薪水不断上涨,频频出现“农民工收入高过白领”的现象,适销对路的技校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每年700万大学生毕业,许多人找不到工作,转而从事卖肉、做烧烤等无需高等教育背景行业的也不少,“读书无用论”再次回潮。在此背景下,何不在中学毕业阶段,就让这些感受不到读书乐趣的孩子,提前分流,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这对社会、家庭和孩子肯定更有意义。

  当然,要实现这一转型,不但需要社会特别是家长转变观念,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增加社会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教育,适当减少大学招生,或者改革高考制度,调整各地入学名额的分配,更需要有关部门在就业、居住证等方面,改变对大学学历的不合理乃至不近情理的苛求。

全社会的气氛整体宽松了,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愿意的人生安排。如此,“高考不及格”现象才会减少,其他地区喜爱读书的学生才有更多机会进大学实现人生梦想,特大城市中随迁子女才可能通过异地高考体会教育公平,中国才能收获“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更多成果。

(据《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