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8-02 01:50:11
□山城区鹿楼乡胡丰中心校
孙瑞雪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如何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下面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去创新,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换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如在讲摇篮曲》一课导入课题时,我问你们的启蒙老师是谁?”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妈妈”,大家互相谈感情,忽然有位学生说:“我的启蒙老师是爸爸。”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及时用手势及眼神制止了他们,并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对他说:“请你谈谈你的想法吧!”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口了。我又及时引导,爸爸给你们的爱就像妈妈的爱一样温馨,大家也加入谈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名学生也变得更自信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教育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让学生根据歌词编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有的说:“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晖,远航归来,我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问”是儿童好奇心和认识需要的表现形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怀疑”是知识之母,也是创造之母。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问题毫无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教唱《大鹿》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中间发生了不少恐怖而又惊险的故事。然后在背景画中贴上了一座房子、一支猎枪,再配上背景音乐。这时,有几个同学实在忍不住了,大喊了起来:“老师,你怎么还不讲故事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学生有了很强的求知欲望,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唱歌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而且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同时,解放学生的嘴,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在音乐课中,一首歌学会后,再反复唱,学生往往没了兴趣。我利用学生爱编儿歌、顺口溜等特点,让他们为歌曲创编歌词。如歌曲《同唱一首歌》,原歌词为:小冬木小卓玛,小古力小莲花,从小同唱一首歌,亲爱的祖国像呀像妈妈。有的小朋友在编歌词时,把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同学的名字编了进去。真所谓“百花齐放”,一段段奇奇怪怪、令人捧腹大笑的歌词涌向耳界。在《我有一只小羊羔》创编活动时,我让小朋友上台演唱自己编的歌曲,一个小朋友这样唱道:“我有一个奥特曼,奥特曼,奥特曼,本领高强专打怪兽,专打怪兽。不论我要到哪里,到哪里,到哪里,奥特曼总在我口袋里,口袋里。”在说说笑笑唱唱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无拘无束,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讲卫生、爱劳动、爱唱歌等积极向上的歌词也应运而生。
五、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只要与众不同,只要是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就是创新成果,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使学生获得满足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词,特别是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更应用“你真有创造力”“你回答得真独特”“你真了不起”等言语随时表扬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欲望,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不论学生的天赋和潜质如何,都要给予适当的、必要的肯定。
现今,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