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约120年前,大财主杨佩增在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相继建起6座规格不一的宅院分给6个儿子,能分到哪座,就看儿子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百年老宅里的爱恨情仇


魏大娘现在住的杨家老宅。本报记者 李国庆 摄


□本报记者 王利英 席波

 见习记者 张婷媛

到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寻访古民居,是一位热心读者的建议。电话里他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了毛连洞村古民居是怎样的古朴、典雅和神秘。

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8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淇滨区大河涧乡毛连洞村,寻访大财主杨佩增的老宅。

6座规格不一的百年老宅

在村里打听有没有杨姓老宅,村民立刻告诉记者,杨姓老宅就在村西头。

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沿着曲折的青石路,边走边观察路边的房子。在记者眼中,许多房子看起来都很“老”,它们大多是用石头建成的,石头缝中可以看到青苔,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

“到了,前面就是。”热心村民指着村西头山坡上的一片老宅说。记者仔细打量那片老宅,只见老宅依山而建,共6座,自北向南呈三角形分布。院落中有楼房、有平房,有的房子由石头建成,有的是砖石混合结构;有硬山式屋顶,有悬山式屋顶,也有卷棚顶,还有平屋顶。6座院子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记者来到一座坐北朝南的院子前,仔细打量院子的门楼,门楼类似古建筑中的垂花门,砖石混合结构,向外一侧的梁头雕成云头形状,《中国古建筑图解词典》将之称为麻叶梁头。在梁头之下,有一对垂莲柱,短柱倒悬,柱头向下,头部雕饰成花瓣形状。门楼的顶部为卷棚顶,门匾上写着“福寿康宁”4个字,字形圆润饱满,行笔流畅,透露着宅子主人的希望与追求。墀头上下部位分别装饰着精致的浮雕,向世人昭示着主人曾经的富有。

记者轻叩门环,一位姓魏的大娘出来开门,了解了记者来意后说:“这片院子以前都是杨家的,解放后分给穷人住了。”

记者仔细打量院子,正房与西厢房保持完好,砖石结构,下面部分由约0.5米长、0.2米宽的石条打基础,上面由青砖砌成,正房为硬山式屋顶,厢房为平屋顶,东厢房为新建房子。正房比西厢房高出五级台阶,石阶被踩磨得十分光滑,部分已损毁。由青砖垒成的拱形门窗,别致而典雅。

穿过东厢房南边的小路,又拐进另一座院子。院里只剩下南边一座由石头建成的楼房依然挺立着,其他房子已经被拆除。

老宅里的爱恨情仇

正当记者向魏大娘询问这座院子的历史时,杨佩增的后人,今年71岁的杨万里闻讯赶来,他说,这几座宅院大约有120年历史了。

“这座院子是我三叔的,他曾在国民党政府部门任职,后来在混战中被打死了,他家的房子也充了公。听说还有一个爷爷当过民国时的汤阴县公安局局长,因为这个原因,‘文革’期间杨家人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说起杨家老宅及老宅中人的命运,杨万里感慨不已。

杨万里告诉记者,杨佩增是他的曾祖父,是当时村里的富裕户。“我曾祖父给他的6个儿子分别建了一座院子,院子规格不一,谁能分到哪座院子,就看儿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如何。”

“这座院子最有特色,因为位于马路边,为了防御土匪进家抢人,专门在房顶建设了垛口、望室、储藏室。”杨万里指着魏大娘家前面的一座院子说。因该院现在的主人已经搬到城区居住,记者没能进院参观,只见该院门楼又是另一番景象,为硬山式屋顶,门脸呈拱形,没有太多花哨,只用砖石摆出造型。

“我听我大妈说,当时家里很有钱,每个男人都娶好几个老婆,我爹娶了3个老婆,我妈是最后进门的,我三岁时她就被人打死了,一直是大妈把我带大的。”说到这里,杨万里稍稍停顿了下,眼睛望着远方,似乎想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

“如果有条件,我希望能将几座老宅买回来,因为我们杨家的兴衰荣辱都在这里。”采访结束时,杨万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