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电子银行专家提醒市民:识别“网络钓鱼”,让我们远离陷阱
2013-10-31 23:49:16
□本报记者 汪丽娜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作为信息时代的金融服务形式,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而受到了广大银行客户的青睐。
但与此同时,一些陷阱的出现也令人防不胜防,它们假冒正规网站,让一部分客户不小心“中招儿”,望“网”兴叹。对于让人深恶痛绝的假网站,市民如何识别、应对?10月31日,在总结部分案例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鹤壁分行电子银行中心经理孙宏热情地为市民支招儿。
小心假网站诈骗
孙宏告诉记者,假网站诈骗是网络钓鱼”的一种。
“假网站诈骗通常是指不法嫌疑人未经许可,以某家银行的名义,通过互联网建立貌似银行网站或网上银行的假网页,并借此发布虚假消息,搜集客户资料,骗取客户网上银行注册卡号(登录ID)、密码、口令等信息,进而达到非法窃取客户资金的目的。”他说。
假网站的“面具”
假网站是怎么伪装的?孙宏的叙述揭开了假网站的“面具”:“假网站的网址与真网站网址较为接近。”他介绍,由于国内注册域名的成本非常低,不法分子为增强假网站的欺骗性,往往使用和真实网站网址非常相似的域名。
假网站还有一个超级“变身术”。孙宏告诉记者:“假网站的页面形式和内容与真网站较为相似。”他表示,假冒网站的页面往往使用正规网站的标识、图表、新闻内容和链接,而且在布局和内容上与真实网站非常相似。
假网站招数1:通过病毒传播假网站信息
孙宏提醒读者,不法分子利用假网站进行欺诈,通常会使用一些手法,市民一定要擦亮双眼,识别其招术。
通过病毒传播假网站信息就是其手法之一。孙宏介绍:“不法分子克隆一个与银行网站一模一样的网页,并且使用的登录地址也与银行网站的地址非常接近,然后使用一些电脑病毒程序、垃圾软件等将假网站地址发送到客户的电脑上,或放在搜索网站上诱骗客户登录,以窃取客户卡号、密码等信息。”
假网站招数2:通过手机短信,冒充银行名义发送
诈骗短信
手机发来的短信,需要留心其真假。“有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冒充银行名义向客户发送诈骗短信。”孙宏表示,不法分子会声称客户中奖或账户被他人盗用等,要求客户尽快登录到短信中指定的网站进行身份验证。
“而他们提供的网站,则是用于套取客户信息的假网站。”孙宏介绍,“如果客户登录该网站并进行操作就上当了,自己的卡号、密码、身份证件等信息将会被不法分子获悉。”
假网站招数3:冒充银行邮箱,发送虚假信息引诱
客户登录假网站
“如果市民的邮箱收到所谓银行发送的邮件,也要小心。”孙宏说,这很可能是不法分子以垃圾邮件的形式发送的欺诈性邮件。
“这些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或是以银行账号被冻结、银行系统升级等各种理由,要求收件人点击邮件上的链接地址,登录一个酷似银行网页的界面,而用户一旦在这个指定的登录界面输入了自己的卡(账)号、密码等,这些信息就会被窃取。”孙宏说。
孙宏透露:“近期我们银行发现,不法分子以所谓‘中国工商银行网络安全科’的名义,向客户发送电子邮件,谎称持卡人账户被冻结,并要求客户到指定的网页修改密码。这些都是骗人的,市民一定要警惕。”
假网站招数4:建立假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假的支付页面窃取客户网上银行信息
谈及这个招数,孙宏介绍:“不法分子首先建立一个假的电子商务网站,然后在淘宝网、腾讯网等支付平台网站发布虚假的商品信息,该信息中的商品价格往往比市场同类商品便宜很多,同时不法分子还会留下自己的QQ号或者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号码以及假电子商务网站的网址。”
孙宏提醒,当客户对该网站销售的便宜商品动心,并通过该网站购物进行支付时,就会链接到一个假的银行支付页面,客户在假支付页面输入的卡号、密码等信息就会被不法分子获取。
“市民在收到有关银行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识别,尽量避免中招,以保证财产安全。”孙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