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腹地崛起绿色钢城———访莱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
2013-10-30 23:54:46
地处鲁中腹地的莱芜市,是一个年轻的工业城市。建立地级市二十二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120多万莱芜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山东大地冉冉升起。日前,莱芜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接受记者采访,畅谈莱芜发展大计。
各种优势明显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王磊介绍了莱芜的优势。她说,莱芜在全省十七个地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但很有特色。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境内有京沪、青兰等高速公路穿过,紧邻日照港、青岛港。矿产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足。全市煤炭储量3.5亿吨,年产原煤400万吨;铁矿石储量4.5亿吨,年产高品质铁矿石600万吨;境内拥有华能和华电两大电厂,电力装机总容量220万千瓦,年发电量120亿千瓦时。工业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有“绿色钢城”之称,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全市钢产量达到1500万吨、钢材产量1700万吨、生铁产量1600万吨,粉末冶金产量15万吨,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农业有“三辣一麻”(姜、蒜、葱、花椒)、“三黑一花”(黑猪、黑山羊、黑鸡、花耳长毛兔),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黄金蜜桃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优势明显。有两千多年的冶铁史,是历史上重要的冶铁中心;春秋时期发生过著名的长勺之战,成语“一鼓作气”即来源于此。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莱芜市委市政府从危机中寻求机遇,抢抓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4%。
推动“四个发展”
建设“五个莱芜”
在谈到莱芜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时,王磊说,当前,全市上下正抢抓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加快推动转调发展、协作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实力莱芜、活力莱芜、魅力莱芜、生态莱芜、幸福莱芜,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将莱芜打造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全省科学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钢铁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
坚持把转调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项目建设带动战略、招商引资带动战略、企业成长带动战略、园区开发带动战略和强镇突破带动战略“五大带动”战略,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工程、服务业跨越提升工程、现代农业增效提升工程和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五大提升”工程,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节约转变、资金保障方式向多元融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三大方式”转变,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通过加快转调,努力实现经济规模由小到大、发展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切实把发展的成效体现到财政收入增加和“两个占比”提高上,体现到群众就业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上。
牢牢把握和用好协作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济莱协作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山东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莱芜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类资源推动自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当前,各级各部门正深化研究,加快对接,大力推进济莱两市规划布局共融、产业发展共赢、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资源要素共用,着力在组织领导、战略规划、重大布局上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努力构建最有利于吸纳承接济南及周边城市资金、产业和功能转移的发展布局、产业结构,有效拓宽我市发展空间。
充分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大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坚持不懈地推动思想解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城市建设与土地收储制度改革、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统筹城乡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奋力开启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树立和强化“小市大城区”、“全域城镇化”的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做大做美城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四大生态工程,全面提高生态莱芜建设水平。正确处理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铁路建设
实现互利共赢
在谈到正在建设的晋豫鲁铁路时,王磊说,铁路是国家经济大动脉,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现代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在建设的山西吕梁至山东日照晋煤东运铁路通道经过莱芜,将进一步拉近莱芜与山西煤炭基地和东部沿海港口的距离,对于莱芜经济社会的腾飞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将促进我市与沿线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扩大合作空间,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将加快莱芜境内铁路建设步伐,尽早打通一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