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套4.5万人入住新型社区
2013-12-22 23:51:11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武丹 魏瑗)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7万套,基本建成含竣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3万套。10个社区达到或部分达到入住条件;新开工建设10个社区。这是记者日前分别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房管中心了解到的。
我市把持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提出今年要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500套。新开工10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扎实推进续建项目,力争10个社区达到入住条件。
为圆满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我市对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实行集中现场办公、联审联批。将过去50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限,缩短为30个工作日,大幅提高了保障房审核审批工作效率。为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我市及时启动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纪委效能监察室“三室”联动机制,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规划、设计、监理、工程建设方面全部实行公开招标,认真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我市保障性住房工程主体和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无等级以上事故发生,安全形势平稳,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创省保障性住房“安居”奖工程3项。
记者在市委农办了解到,目前,浚县王庄镇中鹤花园社区等10个社区达到或部分达到入住条件;新开工建设淇滨区长江路办事处大辛庄社区等10个社区。
为实现集约节约的目标,我市将全市882个行政村整合为150个左右新型社区,并规范和提升了社区建设规模。目前已建成的17个社区节约土地5669亩,在建的46个社区建成后,比原村庄可节约土地约7.1万亩。
我市将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把原来布局分散、建设无序的村庄化零为整,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根据村庄区位、经济条件、发展需要等情况,市委农办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办法,初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型、市场运作型、村企共建型、农民自建型等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达到17个,完成投资18.8亿元。在建社区46个,涉及42万人,全市新型社区累计搬迁入住达4.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