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冬日里,农民加工花生、植树造林、外出务工,浚县善堂镇迎阳铺村———全村劳动力把“冬闲”变“冬忙”

□本报记者 席波

 通讯员 张永胜

12月20日,天气寒冷,记者在浚县善堂镇迎阳铺村看到,农民们或忙着加工花生,或植树造林,一派火热的劳动景象。

300名村民

在花生加工点打工

“桂莲,你累得出汗了,歇会儿吧?”“不累,出点汗好。”上午11时,在村民申希峰的花生加工点,申希峰对忙着装运花生的黄桂莲说。50多岁的黄桂莲和其他20多名村民在这里帮助申希峰加工花生。

申希峰告诉记者,他今年新添了一台筛选机和炒锅机,扩大了花生加工规模。花生来源主要是购买本村的,还有周边滑县、内黄的,今年10月份至今,已加工400来吨,按现在的收购量,可以加工4个月。来这里帮忙的25名村民一天平均工资100多元,一个村民4个月就可以挣1.2万元。“加工花生的效益怎样?”记者问。“毛花生每公斤卖6元,经过筛选、炒熟、手拣净化和包装后的花生,按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可卖10元,效益还可以。”申希峰说。

谈话间,记者遇到了村会计赵九芳。据他介绍,迎阳铺村有7000亩土地,今年种植的花生平均亩产350公斤。村里的花生加工点目前有12个,有300余名村民在加工点打工。

300名村民

在田间地头忙碌

在村外的道路两旁,200余名农民或整理路基,或挥锹挖坑。“今年冬天,我们组织在家上岁数的村民植树造林,目前已整地200余亩,挖坑2000余个。”在这里与村民一块儿劳动的村党支部书记申国有告诉记者。

58岁的村民申秋贤正在他的小麦地垄里拿着锄头砸土坷垃。他介绍,今年他家种了24亩小麦,部分地块土坷垃较多,前几天刚浇过越冬水,现在还没有封冻,所以要趁墒压碎坷垃,以增加温度,保好墒情。“再有两天就干完了。”申秋贤说。

记者看到,还有部分村民也在小麦地里忙碌着,或锄地松土,或整修田间道路。

800名村民外出打工

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在外打工回家来拿衣服的赵佩忠。“种过麦后,我们家里有3口人出去挣钱。我和儿子在卫溪街道办事处的浙江商贸城二期工程建筑工地干活,一个人每月工钱4800元,儿媳妇在离家不远的一家水泥厂干活,每月工钱2000来元。农闲了,我们要出去挣点钱。”

据申国有介绍,今年10月份农闲以来,村民外出打工的多了,有的在本乡、本县和本市,有的在外省市。目前,全村有800多人在外打工挣钱。“春节前,他们就会装满钞票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节后,还有部分村民要外出打工。他们挣了钱,我们村干部也高兴。”申国有说。

善堂镇干部侯国勇介绍,迎阳铺村是镇里的第一人口大村,全村有3700多人,其中1400多人有劳动能力,这些人在村里的引导下,把过去的“冬闲”变成了“冬忙”,村民挣钱和村里的工作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