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滨区大河涧乡窑洞村卫生所医生郭海彬,行医16年来为病人垫付的医药费具体有多少,他数不清,也没算过。他说:“钱给多给少、给不给,我都先给治病”
2014-04-30 01:35:54
郭海彬在为病人输液。
□本报记者 解静怡 文/图
在淇滨区大河涧乡大山深处的窑洞村干了16年村医,郭海彬没赚到什么钱,一家八口还住在距村卫生所不远的几间小房子里。要说家里最值钱的物件,恐怕就是郭海彬用来给看病的村民记账的账本了。
翻开账本,上边密密麻麻的账目是村民们看病后欠下的医药费,虽然数额不小,但具体有几笔欠款、一共多少钱,郭海彬说他数不清,也没算过。“大概每年有个五六千元的欠账吧。老百姓来看病了,愿意给就给点儿,钱给多给少、给不给,我都先给治病。”郭海彬说。
先治病后收费
账本攒了一大摞
“大娘你慢慢躺下来,盖好被子,注意别让针头跑了。”4月22日上午8时30分,记者来到窑洞村卫生所,37岁的郭海彬刚刚为病人输上液体。
来看病的村民肖梅香说:“我早上5点多就来村卫生所了,找郭大夫给量血压、测血糖,现在天亮得早了,我每天早上都是这个流程。”
在郭海彬的卫生所,量血压、测血糖这些日常护理都是免费的。上午10时,郭海彬接诊完病人,便拿出账本,记下了当天上午病人的花费。
翻开郭海彬的账本,记者粗略一算,今年以来约有3000元的欠账,这对于靠天吃饭的村里人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我这里是先看病、后付费。有的比如花了100多元,看完病说没那么多钱,先给10元吧,我就记到账本上。”郭海彬告诉记者,来看病的都是农民,经济条件都不好。他给群众看病,从不主动开口收费,看完病病人想给就给点儿,不给就不给了。
为急病、重病患者上门服务
不问天气随叫随到
窑洞村地处山区,村民从村里到市区内最近的一家大医院也要花费半个小时。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窑洞村附近多个村的村民都来郭海彬这里看病。遇上急病、重病,大家会第一时间向郭海彬打电话求助。
“急病、重病的患者,我都是上门服务。”郭海彬边说边背上医药箱,骑上摩托车,赶往邻村的病人肖成群家。
在病人肖成群家,郭海彬熟练地为患者测量血压、检查神经系统体征。肖成群的儿子肖玉军告诉记者,前些年父亲因急性脑梗塞突然病倒,由于没钱到大医院治疗,心急如焚的他向郭海彬求助。“当时大医院的大夫说要立即进行开颅手术,否则活不过几天了。因为没钱,俺找到了郭大夫,郭大夫对父亲尽心照料,每天按照大医院的住院病人进行护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父亲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肖玉军说。
作为一名村医,无论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郭海彬都第一时间赶到。郭海彬说:“我是大山里的医生,大山里的病人需要我。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