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从漫天灰尘到重现蓝天,从绿化荒山到发展生态休闲游,浚县屯子镇———2000多亩采石区披上绿装

□本报记者 席波 李潇潇 

“以前,开山采石作业造成山体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山上千疮百孔,满目疮痍。”5月30日上午,记者站在浚县屯子镇象山上,该镇党委书记李德义向记者说起了以前周边环境遭受的破坏。如今放眼望去,初步治理后的象山已披上片片新绿,一棵棵小树苗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治理:取缔采石有关企业184家

靠山吃山。上世纪90年代,当地许多村民靠办采石场卖石子发了家。钱袋子鼓了,但多年的石料开采,给象山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以前整个天都是灰蒙蒙的,出门一身灰,刮风一嘴土,家里都不敢开窗户。”今年65岁的东小寨村村民王建春守着象山过了大半辈子,提起治理前的环境,王建春心有余悸地说。

“空气里飘的都是细尘,地里的玉米授不上粉,都是空秆儿。”王建春告诉记者,采石场、碎石场作业时扬起的灰尘已经严重影响当地粮食产量,“每亩减产四成到五成,一亩地只能收四五百斤。”

“象山遭采石作业破坏后,生态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周边群众非常盼望恢复象山原来的生态环境。”屯子镇镇长李利君说,2013年,该镇对象山开展集中整治,65处矿坑、102家石料场和17家石灰窑被全部关停、取缔。

经过一年多治理,漫天灰尘不见了,象山重现蓝天白云,农作物持续增收,群众喜笑颜开。“现在一亩地能收1000多斤粮食。”王建春高兴地说。

恢复:2000多亩的

采石区已披上绿装

怎样让废弃的象山重获“新生”?屯子镇经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利用废弃采石场发展特色象山旅游,走生态发展之路,首要的问题是让采石区尽快披上绿装。

东小寨村村民张文保是第一批在象山做采石生意的能人,一年净赚上千万元。象山治理开始后,他毅然关闭采石场,主动承包下伤痕累累的废弃采石区,带领工人扛起锄头上山,用开采石场赚的钱开始绿化象山。

从一个采石场老板到自掏腰包保护象山,发展生态旅游,张文保这一步走得漂亮。“在自己的家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保护了环境还能致富,是件造福子孙的好事。”张文保说。

记者在象山看到,山上已披上片片绿装,山下清澈的湖水里鱼儿欢快地游着,还有2000只雏鸭和2000只雏鸡在两座标准化的养殖棚里或吃食或戏耍。

“先种树恢复象山生态环境,同时发展林下养殖,并让游客在坑底的湖里垂钓,住山窝中的农家乐,吃山上的绿色健康食品……俺们再加把劲,来年,一定是绿满象山了。”正在山坡植树的张文保信心满满地说。

“发展象山特色生态休闲游,不仅要开展象山复绿工作,还要进行科学规划,对废弃采石场进行危岩整治、清除碎石等多项工作。今年2月份至今,我们已在2万余亩的象山栽种柏树、椿树、杨树、核桃树等7种经济林木2000多亩,成活率90%以上,还在林下种植了油菜,我们要把昔日的石料场变成绿树环绕的生态休闲旅游乐土。”李德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