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牛秀君

屈指算来,《鹤壁日报》已复刊30周年。回望与《鹤壁日报》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我由衷地感叹:《鹤壁日报》,是俺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不记得是哪位哲人说过:最庸俗的人是不读报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订报不买报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报纸无缘的人。

1992年7月,从原鹤壁师范毕业后,我被派遣到“山高皇帝远”的初中母校——地处大河涧乡牛横岭村的鹤壁市第二十二中学(现已停办)任教。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鹤壁日报》(当时改名为《鹤壁报》)成了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虽说它当时只是四开四版的小报,但从这扇窗户中,我洞悉到了国际社会的风云变换,感受到脚下这片热土上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从那时起,当每一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鹤壁日报》送到学校时,我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学校阅览室,静静地坐在桌前,就像饥饿的流浪者扑在面包上一样,迫不及待地从它身上汲取自己想得到的精神食粮,去开阔视野,充实自己的头脑。

从它身上汲取的营养多了,擅长理科教学的我,也有了向《鹤壁日报》投稿的念头。记得在《鹤壁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稿子应该是在1996年的暑假,那篇虽是只有100多字的豆腐块”,但也让我兴奋了好长一阵子。从那时起,每到夜深人静时,我总是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在写稿上开始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品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在《鹤壁日报》的指引下,我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的文章陆续在《语文周报》等报刊上发表;因主持创办的采风文学社影响面不断扩大,1998年我还被全国中语会授予了自参加工作以来的最高荣誉——“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或许是在《鹤壁日报》上先后发表了上百篇“豆腐块”的缘故,2000年6月,我被抽调到淇滨区文教体局(原郊区教育局)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工作之余,仍念念不忘去《鹤壁日报》、《淇滨晚报》(《淇河晨报》前身)上小试牛刀。发表稿子最多的一年应该是2005年,大大小小40余篇,为此还登上了鹤壁日报社2005年度优秀通讯员的光荣榜。在最近的几年内,《鹤壁日报》教育之窗专版的开辟,更是给了我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单位领导的严格要求下,如今的我,在每天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念念不忘挤出时间撰写新闻稿件,以便在每周五的《鹤壁日报》教育之窗版面上,都能留下反映淇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足迹。

流淌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真情。在与《鹤壁日报》相识、相知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鹤壁日报》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是我不断走向成功的引路人!在它即将迎来复刊30周年的日子里,我衷心地祝愿它越办越好!

(作者单位:淇滨区文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