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兜里揣着字条儿:“我要上清华!”———我市高考理科前三名背后的故事
2014-07-04 01:42:26
□本报记者 陈海寅
“因为学习机会难得,所以我得倍加珍惜。”记者采访李俊华时,文静的她由衷地说。今年高考,她考出了695分的高分,是我市理科第一名。
在今年的高考中,我市理科前三名都来自淇滨区钜桥镇。6月28日,记者分别到他们家中采访。
李俊华:
初中毕业后差点辍学
李俊华的家在淇滨区钜桥镇王下雾村。在她房间内,放着一本《顶你上清华》,是清华大学招生组前两天送给她的。这位看似文弱的女孩,对艰深的理工类学科情有独钟,已计划报考清华大学的机械工程系或工程物理系。
在李俊华的家中,随处可见的是大大小小的药瓶,都是她母亲的。她妈身体弱,常年离不了药。我只能在附近干点散活儿,家里经济状况一直都不好。”李俊华的父亲李希国说,他当年高中毕业,没念出啥名堂,还耽误了学手艺,现在打工都很受局限。女儿初中毕业那会儿,他一度萌生了让女儿辍学的想法。
“那时她爷爷奶奶在世,身体也不好,她弟弟年龄又小。家里三个病人、两个学生,全靠我打零工挣钱。”李希国说,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的现象很普遍,他也想让女儿早点回家学手艺,挣钱补贴家用。“这孩子说服了她爸,说一定能学出样子。”王下雾村党支部委员李德文说。
“平时学习中我很少熬夜,作息规律。”李俊华说,临考前,家人也不断为她减压。“我很感谢家人的支持。虽然家穷,却为我上了很好的人生励志课。”
周佳欣:
学就学出名堂
周佳欣的家在淇滨区钜桥镇周元村,一家人住在3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屋里也没有一件新的家什。虽然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周佳欣仍取得了高考成绩687分的好成绩,位居全市理科第二名。
“前些年,他爸生场大病,做了手术,现在都离不开药。”周佳欣的母亲邢素勤说,她建了塑料大棚种菜,再让丈夫拉到市区卖钱,“我小时候因为家穷,考上高中也没有去念。所以我就想着,就是再穷也得让孩子读书。”
接受记者采访时,周佳欣还穿着邻居送的T恤衫。虽然家穷,但他从不自卑,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家里挣钱不容易,我得对得起爸妈,要学就学出个名堂。”周佳欣说。
在学习上,周佳欣也很有一套。高三全年,他都是有针对性地复习,只做自己不会的题。如此一来,学习效率也提高不少。
靳海晶:
裤兜里揣着
“我要上清华”字条儿
靳海晶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父母都是淇滨区第五中学(原钜桥镇一中)的教职工,爷爷也在这所学校教了一辈子的化学。今年高考,他考了682分的高分。
“他读高一的时候,我有次给他洗衣服,在裤兜里发现一张字条儿,上面写着‘我要上清华’。”靳海晶的母亲张春梅说,“他从不为了学习而熬夜或早起,课余时间不是练跆拳道就是练散打,周末还经常约朋友打球,是国家二级运动员。”
之所以给自己定考学目标,缘于家庭中的榜样力量。“他的几个堂哥、堂姐都是国内一流大学里的高才生,他一直把他们当榜样。”张春梅说。
谈及学习,靳海晶说,他很注重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学习时注重自律。在做题上,他很善于总结错题,平时也非常喜欢做难题。“高三复习要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靳海晶说,学习时劳逸结合,也更有助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