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把提升房屋抗震性作为防灾重点
2014-08-05 22:31:20
□周继坚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突发6.5级地震,造成当地数百人遇难和上千人受伤。地震发生之后,震中地区又发生特大暴雨、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导致道路和通信中断,给开展救援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有媒体指出,震中的房屋多为土坯房和砖瓦房,在地震时损毁严重。震源浅、人口密集、房屋抗震性差等因素叠加,是这次地震震级小、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应对自然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的国家,而近年来多发自然灾害的区域大多地处偏远,存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灾害防范机制,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普遍把加强集镇规划、提升建筑物抗震性作为预防灾害的重点,比如,北京市就要求所有民用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这实际上给建筑物划下了安全保障的“硬杠杠”,这样的经验需要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及。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得这些地区的群众有了强烈的愿望和一定的经济实力改善居住条件,这实际上是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良好契机。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同时地震、规划等部门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建筑设计和改造之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抗灾能力的“提档升级”,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