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34岁才开始自学盆景、假山和根雕制作的淇县灵山街道办南四井村村民王双喜,如今拥有了一家固定资产达百万元的园艺绿化公司,谈起创业心得,他说———成功要用韧劲儿来“雕刻”

□本报记者 王峥

现在,现代化建筑林立,一座假山或许能给“钢铁水泥丛林”带来些许灵气;整日忙于工作,偶尔赏玩桌上的盆景,也好似到山间游历一番;展会上引人驻足的根雕作品,让人连连称赞大自然的神奇与匠人技艺的高超……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喜欢上了利用山石、草木制作的工艺品。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双喜,从零开始自学盆景、假山和根雕制作,如今经营着一家固定资产上百万元的园艺绿化公司,实现了创业梦想。

发现商机:

石头、树根原来这么值钱

王双喜的园艺绿化公司就坐落在灵山脚下,灵山有许多形状奇异的石头和经年不腐的树根,取材方便。且这里紧临公路,交通便利,他的作品除了在本市销售,也被发往了安阳、新乡、濮阳等周边地市。

2000年,34岁的王双喜在新乡打工。一天,他到花卉市场转悠,看到一家经营盆景、假山和根雕的小店里挤满了顾客。

“假山做得跟真的似的。”可一问价钱,王双喜吃了一惊,“几块破石头,这么贵!”想到老家灵山上有那么多的石头和树根,他觉得,机会来了。

学艺艰辛:

抄资料、捡石头的他

被街坊看成不务正业

王双喜不顾妻子反对,毅然回到老家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南四井村,开始为创业做准备。

“旁人管我们叫‘时间大师’,所以技艺得慢慢打磨。”新乡的王师傅这样告诉他。

刚开始,王双喜捡来碎石,却不知道怎么组合;挖出树根,又不懂如何打磨。

为了学技术,他查询资料,到外地的老师傅那儿借书、请教。因为得尽快归还,他经常是用手抄好了再看。“你看,这都是我的读书笔记。”王双喜拿出了3本笔记,摞起来足有七八厘米厚。

每天天刚亮,王双喜就爬起来背书。“他边背边用粉笔抄写,不懂了就查字典,生僻字查不到,他就去找老教师问,比上学都认真。”

为了实践,王双喜坚持上山采石头、挖树根,作为练习的材料。“捡块儿石头,够买鞋穿不?”村里不少人都觉得他不务正业。

“他们越是嘲讽,我就越要干好!”王双喜十分倔强。

创业成功:

从在景区路边推销

到办企业成百万富翁

2003年,苦学3年的王双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开始把作品摆在景区的路边销售。不少来灵山游玩的人都会买上一两件。

而根雕作品“龙根”的成功,才真正让他感受到创业的喜悦。

“2000元,卖吗?”一位中年人问道。

“不卖,仅供欣赏。”王双喜回答。自从“龙根”摆上了展架,询价的人就络绎不绝。

很快,王双喜更多的作品推向了市场,进入千家万户。他也从回乡时的身无分文,靠父母接济过活,成为村里创业成功的典型。

有了资金,王双喜开始慢慢购置切割机、抛光机等现代化设备,制作大型假山。

“7月份,淇滨区一个企业老板在我这里买了一座5米高的假山。”王双喜因此进账6.8万元。一般来说,一个假山的工期在10天到12天,收入3万元到8万元不等。而就在记者采访时,又有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来找王双喜订购假山。

最近,王双喜又新建了两间中型厂房,固定资产也达到了100万元以上。

“我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不仅靠时间的打磨,更靠韧劲儿的‘雕刻’。下一步,我准备引进绿色花卉种植业务,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规模,把公司打造成更优秀的园艺绿化企业。”王双喜向记者描绘他的新蓝图,眼中闪着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