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正确对待孩子所犯错误
□广土

俗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是成长中的孩子。从辩证学的观点来看,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不断认错、不断纠错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家长如何对待。

孩子就像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独自承受外界的风雨,独自尝试生活中的一切,这是其成长的必然,否则他将失去成长的机会,变成温室里脆弱的花朵。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摆正心态,允许甚至乐于看到孩子犯错,并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尝试——犯错——完善”的机会,使之成为他们成长的正能量。

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家长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出现两个极端:或是把溺爱当成对孩子的爱护,当孩子做错事时,不是弄清事因严加管教,而是袒护孩子,不但不进行应有的批评,反而包庇护短,结果助长了孩子的毛病,使之染上恶习;或是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不允许孩子犯错,一旦孩子行动出现某些偏差或犯了小错误,便严厉斥责。如此一来,往往把孩子弄得无所适从,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

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应持一颗平常之心,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孩子认错改错,以错为鉴,变错为宝,在错误中不断吸取教训,获取成长的正能量。

一是保持理智。在孩子犯错误时,很多家长都会很生气,情绪激动,这样难免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以致产生教育的负效果。因此,家长们应该先冷静下来,保持理智,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然后再由因索果,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交流,指出他的错误,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指正。如果家长确实不能忍受孩子所犯的错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时,最好先别教育孩子,而是做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避免把话说得过火,产生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二是区别对待。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认错很重要,对其教育方法也可相应地分成两种类型。孩子如果由于好奇、求知、贪玩等方面的因素而犯一些小错,如不小心摔坏了东西等,那么就没必要深究,只要让他明白,需要承受自己犯错的后果并受到教育就行了。但如果孩子犯的是原则性的错误,例如撒谎、偷窃等,家长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是选择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犯了错误后,很多家长便会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或训斥、或打骂,往往收效甚微。真正的教育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不要再犯。为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要多样化,针对孩子不同的错误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说到孩子心里,使其心悦诚服。

四是合理惩罚。惩罚和打骂不同,其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犯错是需要承担后果的。惩罚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各家情况而定,比如可以让孩子做些洗碗之类的家务,作为劳动补偿;也可以限制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作为娱乐补偿;或者减少孩子的零花钱,作为经济补偿等。

五是既往不咎。过去的事,只要孩子认识到了错误并从中汲取了教训,无论是错误大小,都要让它过去,不应再提。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一次过失念念不忘,常常挂在嘴边,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牢记教训,其实并未能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家长的过分唠叨往往会让孩子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