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镇化率更高、城乡差距更小———我市社会各界热议统筹城乡发展
2014-08-26 00:59:27
□本报记者 陈静 武丹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围绕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抓住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10”政策体系这一突破口,探索全域规划、产业支撑、体系推进、智能集约、美丽宜居等路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为全省做出示范。
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如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我市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记者注意到,我市城镇化率近年来虽然逐年提升,2013年底达到52.84%,居全省第三,但仍未达到53.73%的全国城镇化率水平。
有关专业人士以及热心市民、网友围绕如何推进城乡统筹,结合鹤壁实际,各抒己见。
全域规划,一步到位:做到一代人建房、
几代人居住”
“我市地域面积较小,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是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市、河南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李松涛介绍,2011年,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理念,组织编制了《鹤壁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把市域城市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形成“一核双星多支点”的城镇体系结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鹤壁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李松涛认为,下一步,要把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做好“两保三化”(即保障农民住房安全、保障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完善城乡一体化规划及道路交通、给水、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
在李松涛看来,淇河是鹤壁最大的特色。“我市已经编制了《淇河生态保护利用开发总体规划》和《一河五园概念性规划》,确立了‘保护第一,恢复生态’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淇河自然和历史文化,研究城市差异化发展路子,打造有生气、灵气、人气和名气的生态宜居城市,彰显鹤壁个性,打造城市特色。”李松涛说。
网友“幸福靠自己”建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提前搞好规划,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乡村建设,都要高起点,特别是农村社区。“规划设计要一步到位,配套设施也要完善,做到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彻底改变农村有点钱盖房子、钱多了拆房子的现象。”
网友“谁看得更清”表示,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而是让农村和城市发展相互协调,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加快推进中心城镇道路升级改造,建立标准化学校、乡镇卫生院、养老服务中心等,让农民在乡下也能生活得很舒适。
产城融合发展:
“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上班挣钱”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唐庄中心社区项目施工现场,一座座高低错落的小高层拔地而起。记者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获悉,该项目总投资10.25亿元,目前43栋楼全面开工,整体施工进度很快,建成后可解决该区唐庄村、北郭村、东高村3个村庄8400多名居民的居住问题。“我了解到,项目规划有物业中心、幼儿园、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周边交通四通八达,向南有富士康、华晨汽车等大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城乡统筹发展在这儿有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市民张迅眼中,满目新景的示范区俨然是一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新城。
网友“心有angle”表示,富士康鹤壁科技园A区已经投产,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为周边村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与郑州、济源富士康项目相比,我市在项目规模等方面差距还很大,应该加快推进后续项目的建设,“要让越来越多离开土地的农民在这里实现就业,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上班挣钱!”他这样留言。
“推进示范区建设,可以结合发展定位及区位、资源优势,多方位发展。”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王剑博建议,淇河两岸风光宜人,(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