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生物分子育种实验室把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前期种质筛选阶段培育时间缩短5年至6年
2014-10-17 23:19:35
本报讯 (记者 岳婷婷)耐密、抗倒、早熟、宜机收是玉米育种发展方向,为适应机械化发展需要,市农科院加强完善科研平台建设,累计投资718万元的生物分子育种实验室已完善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分子育种实验室在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辅助育种、功能标记实时跟踪等方面的辅助作用,能够加快育种速度,尽快选育出玉米优良新品种。”10月12日,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郭民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农科院生物分子育种实验室副主任王帮太介绍,传统育种虽然能够综合多个优良基因,通过杂交育种方法,把分布于不同品种的一些有利基因聚合到一个品系中,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但也存在盲目性较大,育种人员每年都需要配置大量的杂交组合,就像大海捞针,能选出品种的组合并不多,而且常规育种依赖于育种专家长期经验积累,不具有普遍性。
“分子育种的实质性进步在于它使作物育种真正实现了对基因的操作,它直接以目的基因为操作对象,使育种目标同育种素材精确配对,有效地打破了遗传连锁的累赘,提高了育种效率,及时淘汰了不合适的种质材料,更具有精确性、针对性。分子育种技术主要包括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两个方面,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王帮太表示,比如,在前期种质资料筛选阶段,原来传统育种培育出合适的自交系种质材料大概需要6年至7年,现在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只需1年就可以培育成。
“不过,分子育种技术只是在育种方法、种质材料的改良上更加定向、精确,最终还要回归到常规育种技术上的定向组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才能够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植物优良新品种。”王帮太介绍。
据悉,分子育种实验室的建立,对进一步提升市农科院育种水平,增强育种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团队积极性与主动性,市农科院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玉米研究一室、玉米研究二室等育种研究室,明确了科室职责,形成了“合作加竞争”的管理模式。国庆节期间,两个科室的科研人员也自愿放弃休假,趁着玉米收割前,鉴定、选取可作为繁殖资料的优良玉米杂交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