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进”暖棚暖风昼夜送
2015-01-05 23:27:48
(上接第一版)走进工棚,21米宽的混凝土路面已经铺设完毕,一层薄膜覆盖在上面,为路面“保湿”。半空中,一条长长的送风筒将锅炉产生的热气输送进来,每隔一段还悬挂着一个温度计。记者看了一下,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为11℃。
“只有温度在10℃以上,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康连成解释,为此,他们在工棚南侧安装了5台锅炉不间断供热。
再往前走,做着“面膜”的路面一直修到了铁路桥下。前方,2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铺新的混凝土面板。一旁还有工人在绑扎新的钢筋网。
“面板总共是24厘米厚,要先铺16厘米,然后放上钢筋网,再铺8厘米,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正在协调问题的淇滨区交通局副局长闫敏说,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他们弃用商砼,在刘庄超限站设了料场,自己配料制作。
这样一来自然增加了工程量。我们增加人员投入,并且分为三班,昼夜不停施工。”闫敏说,现在工地上的工人就有150多人。
没有桌椅的“办公室”
从开工以来,闫敏和她的几位同事的办公室就从机关搬到了现场,没有椅子,没有桌子。
“现在还好,有了工棚,不那么冷了。”闫敏很庆幸,但问题也接着出现了,由于不通风,里面的机器尾气、扬尘和噪音,让他们几个都得了咽炎。
就这么站着,累了就到车里歇一会儿。由于赶工期,工程需要协调的问题会不时出现,有时刚坐到车里,就又得出来钻进工棚,从东到西,来回穿梭。
他们没有假期。“元旦就在这里,因为没停工嘛。”康连成说,“我们还不算辛苦,你看工人们才辛苦。”
“辛苦啥!比其他工地条件强多了,这么冷的天,工棚还能挡风,里面还有暖气,不赖嘞!”面对记者的采访,几名工人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