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住社区咋适应?党员干部来帮忙———看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阳光社区党建服务工作
2015-01-09 01:18:23
图为居民在浏览电子阅报栏。 本报记者 解静怡 摄
□本报记者 解静怡
实习生 徐颖春
农民从老村搬进社区,对新生活咋适应?老习惯又咋改变?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阳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金生有一套服务心经:核心在支部,专心抓载体,强力搞服务”。用李金生的话说就是,进了社区啥心都不用操,都有社区干部来服务。”
1月8日,记者走进阳光社区,对社区的党建服务工作进行了采访。
金融服务进社区
不出家门办业务
“这是新型预付费IC卡,是交天然气费的;这是新农保卡,存取养老金的;这是储蓄卡……”1月8日,在阳光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办理新农保取款业务的老人常清泉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各种卡。
“俺现在也是‘有卡一族’了。”常清泉告诉记者,搬进新社区后,天然气缴费、新农保存取款、存折补登、储蓄卡存取款等金融业务都能在家门口办理,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在为常清泉老人办理新农保取款业务后,社区工作人员翻开新农保助农取款服务台账,详细记录了老人本次取款的时间、卡号、用户名及金额明细,并在表格的背面贴上了取款凭条。“农村老人每次取款金额都不大,很多人一次只取50元,因为办理业务次数多、老人又上了年纪,我们特地整理了这个台账,方便大家有需要时对账。”李金生说。
除金融服务外,社区还在服务站开通了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开设计生卫生、党建、就业、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等多个服务窗口,设立了电子阅报栏,每季度为全体居民体检,组建了多个文艺队伍,丰富居民生活。
社区生活咋适应?
党员干部来帮忙
“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有个习惯就是锅里煮上饭了去串门,走一圈回来饭也好了,端上饭再去门口吃。”阳光社区居民王老汉告诉记者,搬进新社区后,自己的这个老习惯差点酿成大祸,多亏了社区的干部才得以脱险。
原来,搬进新社区,用上了天然气。可天然气咋用?那么多的阀门都是干啥用的?社区干部就挨家挨户地手把手教大家。学会了天然气的用法,王老汉高兴地用天然气煮饭,可忘了天然气比煤火煮得快,出去串门忘了关火,差点酿成大祸。“社区干部第一时间赶来了,帮俺开了窗、关了火,这才安全了。”王老汉说,现在自己也成了义务宣传员,每天和社区干部一起,教育居民注意天然气的使用规范。
规范使用天然气、不随地吐痰、搞文艺活动,王老汉告诉记者,正是社区干部的服务,让大家享受了方便,改变了以往的习惯,适应了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