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儿童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记市人民医院山城院区儿科主治医师王小勇
2015-01-29 23:27:52
□本报记者 李雪婷
通讯员 秦黎阳
“孩子刚输完液不要平躺,身体要形成一个30度左右的小斜坡,防止孩子吐奶……”1月22日,市人民医院山城院区儿科主治医师王小勇,正在病房对一个8个月患病宝宝的家长讲解注意事项。
今年38岁的王小勇,从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以后就在市人民医院山城院区从事儿科工作,如今已经13年了。温和、谦逊、耐心、医术高明是很多患儿家长对他的评价。
在儿科,跟家长沟通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儿科的工作中,从刚出生的婴儿到13岁的儿童都会接触到。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生了病,最着急的莫过于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们,如何跟家长沟通便成了王小勇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个月前,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因为肺炎被送进医院的监护室。刚进入监护室的时候,婴儿刚发病,症状并不十分明显。住院后,当孩子父母再去看宝宝时,发现孩子出现了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对此,家长十分生气,质疑医院没有尽到责任,气愤地要求医院拿出所有病历、处方,并表示要找专家鉴定医院是否存在过失。
“你们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但是任何疾病的康复都有一个过程,并不是孩子一送到医院,病情就会立刻好转。我们的目标都是让宝宝能尽快康复,现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面对带着情绪的家长,王小勇耐心地解释,并拿出所有的病历、处方,一项一项地跟家长讲解,最终得到了家长的理解。
经过医院的治疗,孩子一天天好起来,家长也逐渐化气愤为感激。“像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王小勇说,做儿科工作,如何跟家长沟通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当然,大部分家长还是能理解儿科的工作。在医院看护孩子的贾女士告诉记者:“王大夫是一个很有耐心的医生,每次巡查病房时,不仅关注孩子的病情,还会给我们讲很多平常要注意的事情,我们都要熏陶成大夫了。”
“作为儿科医生,我们希望把每一位家长培养成合格的家庭医生,这样孩子就会减少很多疾病。”王小勇告诉记者。
忙碌之余不忘学习
同事称为“儿科小书库”
有人说儿科是一门“哑”科,患儿不会表述病情,全靠医护人员细心观察、检查、诊断,而且用药剂量必须精确,因而对医师的要求更高,儿科医生的压力也更大。
为了能给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王小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新业务讲座等来提高业务水平。他还购买了许多儿科方面的书籍,一有时间就进行自我充电,平常学到新知识就记录下来。同事讨论某些专业问题,他也能信手拈来,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儿科小书库”。他大胆地把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极大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医院儿科曾经接收过一名转院过来的早产儿,当时宝宝只有两斤多,全身青紫,几乎没有了呼吸,在别的医院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是在王小勇和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对孩子抢救下,孩子不仅慢慢得到康复,而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如今这位幸运的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每当孩子的奶奶见了王小勇,都会感激地说:“是你们救了我孙子一命。”
在日常工作中,他认为儿科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正确的护理,能不打针吃药的,尽量不要让孩子打针吃药,以减少孩子的痛苦与二次伤害,赢得了众多患儿家属的信任。
从医13年来,许多患儿家属为了表达内心真挚的感激之情,也难免送来钱物,但王小勇总是婉言谢绝。他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是一名医生,治病是我的职责,不能给病人附加任何条件。”
“每当看到一个个生病的孩子经过我们的治疗康复出院时,我们的内心是欣喜和满足的,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王小勇说。
在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王小勇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多次被医院评为“工作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并先后获得“市先进读书个人”、“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