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
让骨关节病患者重获正常生活


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团队  图片由市人民医院提供


□本报记者 李雪婷

 通讯员 秦黎阳

人体有206块骨骼,犹如建筑的钢筋骨架,骨骼连缀肌肉,形成人体支架。如今,随着车祸等事故的增多以及错误运动方式的影响,人类骨、关节疾病不断增加,骨科医学的发展也成为必然。

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用精湛的医术修复患者受伤骨骼,对受损关节进行置换,让众多卧床的骨关节病患者重新站了起来,拥有了正常生活。

人工关节置换术

让卧床患者正常行走

“想到以后就可以正常走路了,这心里头高兴着呢。”4月8日,记者在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见到了75岁的罗女士,医生正双手扶着她的腿帮助她做康复。

罗女士的双膝长期受到骨性关节炎的影响,活动受限,不能行走。入住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后,被确诊为双膝骨关节炎,需要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术才能维持其行走功能。

“膝关节炎严重者疼痛难忍,行走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保守治疗无果的情况下,只能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双膝同时置换可使患者减少痛苦,节省开支,膝关节功能能更好恢复。”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主任黄先功告诉记者,目前,临床上一般60岁以上患者行双膝关节置换术需分期进行。难度较大,术中、术后的风险很大,因为病人出血多,深静脉栓塞、脂肪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会成倍增加,手术需要胆大、心细、技术成熟的医疗团队才能胜任。

经过反复讨论及征得家属同意后,科室顺利为罗女士实施了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医生积极帮助罗女士进行康复治疗,目前罗女士恢复情况良好,已能下地行走,近期即可康复出院。罗女士本人及家属对治疗非常满意,再三表示感谢。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在开展常规手术的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侧重骨科关节外科方向(主攻关节骨科学)。2013年3月,该科室开始独立完成膝关节置换手术,填补了我市空白。2014年10月,独立完成我市首例肩关节置换手术。如今,该科室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已经成熟,今年以来已经完成5台膝关节置换手术,9台髋关节置换手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发展很快的一项新的矫形手术,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肢体的功能状态,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随着手术量的逐年增加,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黄先功告诉记者。

不断学习新技术

为患者减轻痛苦

  骨科医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将给病人带来福音。

自建科以来,骨科二病区不断引进人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升科室人才储备,目前已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合理、管理规范、专科特色鲜明的优秀品牌科室。

“科室鼓励医生和护士外出学习深造。”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副主任张峰介绍,该科室每年送出一个医生学习,派出医生的同时还派一个护士去短期学习,便于护理跟医疗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服务质量。近年来,该科医生分别到北大医院、郑州中医学院、郑州大学二附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了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的医疗水平。目前科室正在致力于发展椎间孔镜、膝关节镜、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等新技术。

“科室采用以老带新的方法,帮助年轻医生迅速成长,目前,相当大一批年轻医生已经发展成为医院技术骨干。”张峰说。

指导患者进行

早期功能锻炼

在该院微信群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89岁的老先生在该科室做完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第7天,要下地锻炼,由于家属还不能科学、熟练照顾患者,科室副主任张峰一个箭步走到患者床前,背起患者,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这一幕正好被一位护理人员看到,顺手拍下发到了朋友圈,得到了很多人点赞。

“骨科不同于其他科室,手术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后期的康复也尤为重要。”黄先功介绍,康复治疗介入越早对于骨伤病人的功能恢复越有利。“我们科室每天都有医生查房,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指导。”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医生和护士会根据每名关节置换患者的病情及术式的不同,充分利用自己的专科知识,积极指导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这不仅利于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更及时、全面的护理,还大大地促进了护患沟通,增进了友谊,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好评。

链接:市人民医院总院区骨科二病区,有高级职称者3人,中级职称者3人,主要开展的业务有四肢骨折、脊柱、骨盆骨折手术;髋、膝关节置换;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骨肿瘤、骨病的诊断及治疗;四肢血管、神经、肌腱损伤的处理。科室配备有膝关节镜手术成套设备、“C”型臂X机、红外线理疗机、骨创伤治疗机等。全科医护人员会用最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