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 日报04版
          

山城区新闻


  石林镇耿寺中心校发挥音乐教师的特长,利用大课间组织学生跳自编的健身操。这套健身操节奏明快、动作优美,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旋律中既得到了锻炼,又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图为全校师生共跳《小苹果》的场景。李云 摄



  近日,山城区组织辖区乡镇办、政法系统各单位及区直有关单位在地王广场开展平安建设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共设立咨询台12个、悬挂横幅20余条、摆放展板92块、发放宣传单2.3万余份。图为辖区民警在向群众现场宣传治安防范常识。
彭葳 摄


□本报记者 李鹏 通讯员 彭葳

山城区石林镇东马村村民申现平,30多年来独守烈士陵园,他广泛搜集烈士史料,讲解传播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传承先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使广大市民深受教育和启发……

这里长眠2495名烈士

4月14日,记者一进入山城区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庄严肃穆,纪念碑后面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墓碑,墓碑中间是郁郁葱葱的常青树。陵园管理员申现平告诉记者,这里长眠着2495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2277名,有名烈士218人。

“这些烈士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申现平说,“长眠于此的烈士不仅有本地的,还有许多外地的,每年都会有人来这里寻亲,我在这儿干了30多年,已经遇上300多人来这里寻亲了,他们大多来自湖南、湖北、山西等地。每次遇到寻亲的人,我都会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独守陵园尽心尽责

山城区烈士陵园建于1947年,截至目前修葺过3次,目前烈士陵园有5000多平方米。为了祭奠战友,也为了能守护这些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1983年申现平退伍后便留在陵园,当起了职业守墓人,而且一干就是32年。

一年365天,申现平有320天以上都是在陵园度过的。整个陵园的卫生打扫和树木管理是他的日常必修课。山城区民政局副局长原野说:“申现平人很勤快,干起活儿来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夏天陵园里野草茂盛,彻底清除一次最少需要半个月,但他都是坚持一个人干。”

32年如一日,忍受孤独寂寞,对烈士陵园管理尽心尽责,实在让人感动。“究竟是什么让您在这里一干就是32年呢?”记者问。“小时候听老师讲故事,特崇拜黄继光、邱少云……”申现平笑着说,“离开校园我就参军入伍了,3年的部队生活充实幸福。在战场上看到战友乔长明倒在自己身边,我心如刀绞,我决定要为战友做点儿事情。退伍后,我就申请看护烈士陵园。”

兼任讲解员

让英雄故事永流传

据申现平介绍,每年都有上万人来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尤其是在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前后来这里的人更多。除了管护烈士陵园外,申现平还兼任讲解员,给来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的人们讲解英雄们的故事。“每一个烈士都有他自己的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申现平说,“从开始管理陵园起,我就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党史,搜集烈士们的资料。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就是想把这些烈士们的故事讲给后人,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革命先烈。”

申现平32年如一日看护陵园,宣传烈士事迹,山城区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很钦佩。山城区第一中学学生常雨林说:“每一次听申伯伯讲解,我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深深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增强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赵海涛 郜清宇 

唐贞观元年,荡水因水温偏高,改称汤河,荡源县也随之改名为汤阴县。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鹤壁陈家湾河段的石头台阶上,几位大妈卷起袄袖,正满头大汗地洗衣服,微微冒着蒸汽的河面上,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距汤河不足5公里,就是著名的远古地幔火山口。这座沉寂了200多万年的死火山把余热全部以地热和温泉的形式在周边地区宣泄了出来,由此造成了汤河得天独厚的矿泉和温泉品质。

陈家湾西去5公里,太行余脉五岩山雄姿峭拔。半山腰原本有5眼清泉,顺势倾泻,一路穿过东头村河沟,最终汇入汤河。唐贞观年间,一代药王孙思邈隐居于此,饮山泉,食野果,行医采药,著书立说,探究长寿之道,最终享得141岁高寿。

汤河水质之神奇可见一斑。科学表明,汤河水质纯正,富含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偏碱性、低矿化度碳酸钠、钙镁型淡水,无色、无味、透明,具有较强的医疗和保健作用。

  依托汤河绝佳的水质,秉承药王的养生风范,历代汤河儿女对养生保健学进行了不懈探索。明朝初年,大胡村王氏酿出了传承后世600余年的琼浆甘露——大胡黄酒。独特的配方和口味,秘而不宣的酿制工艺,使之具备了保养心脑血管和开胃消食的功效。每年除了零售外,很多医疗机构都选择其作为中药汤剂的重要配伍和药引子。大胡黄酒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家湾大队在汤河的河滩上开出了200亩水田,试种水稻获得成功。用温泉水滋养的稻米一上市,就以其特殊的清香筋道引起轰动,成为那个时期堪称贡品的稀罕之物。时至今日,村里的一些老农回味起来,依然不停地吧嗒嘴巴,留在舌尖上的记忆挥之不去。

如今的陈家湾,虽然没有了稻菽的芳香,但是几百年传统手工作坊制作豆腐和粉条、皮渣的生意依旧红火。在汤河边上,一排排的豆腐坊冒着轻烟,飘着香味,毛驴拉着石磨吱扭吱扭单调而有节奏地响着。这种传统美食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愈加新鲜。

“范坟的小米、石林的香油、陈家湾的粉皮……”这一切美食都源于汤河水的恩赐。汤河更以其水质好、水温高、埋藏浅、易开发、横贯城区中心而闻名。

汤河的乳汁也滋养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童年。1959年,市委、市政府搬迁大胡办公后,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开始崛起。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几万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急需,在大胡村铁路桥东侧的汤河滩上,一眼深水机井很快打成。源源不断的清泉流进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直至1976年12月底工农渠通水,汤河一直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本报讯 (记者 李鹏)4月10日,山城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石林红色旅游景区规划》(以下简称两项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评审过程中,来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鹤壁市城乡规划管理局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在听取规划设计单位对编制内容的详细汇报后,对两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查和充分讨论。评审委员会认为两项规划基础工作比较扎实,规划思路比较清晰,规划项目、空间布局基本合理,一致表示通过。

两项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将为山城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开发建设、资源整合等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于促进全区旅游业走上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