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上网安全7个“坑”,你掉进去几个?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 6月2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承制的我国首个《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除了周天一的遭遇,还有很多上网安全的“坑”隐匿在我们身边。记者发现,这一历时1个月、回收了25万多份问卷的大型调查,共揭示出至少七个“坑”——从账号密码到网上支付,对照一下,你的上网习惯安全吗?

  17.05%的网民“从不更换”账号密码。QQ、微信、邮箱、支付宝……网络世界里,密码是守护公众上网安全的第一道大门。《报告》显示,密码安全隐患比想象得严重,大部分网民不知定期更换密码。此外,“弱密码”问题依然存在。

85.13%的网民“直接同意”用户协议。除密码外,服务商提供的用户协议,也可能让你“掉坑里”。一些网民在网站注册或安装软件时,不认真阅读用户协议,盲目选择“同意”。这种作法有可能让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使你遭受电话骚扰、经济甚至名誉损失。用户协议是有法律效应的,签署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

  38.96%的网民用无密码WiFi网上支付。公共免费WiFi的安全性低,很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更为危险的是,一些人会使用无密码WiFi进行网上支付,他们占到被调查网民的38.96%。

  55.18%的网民遇到过网络诈骗。网络上还有一个典型的“坑”,是各类中奖信息。这些中奖信息,除了可能是诈骗信息外,还有可能是通过恶意链接搜集个人信息,以作他用,甚至会形成持续性的信息泄露。《报告》显示,遇到过网络诈骗的被调查者高达55.18%。

  36.96%的网民扫二维码“太随意”。在饭店桌台、报刊杂志上,二维码随处可见。二维码在方便了公众生活的同时,也被很多不法分子盯上——比如,扫描之后,手机会被植入木马或恶意程序,一些手机病毒、恶意程序也可能借助二维码进行传播。“经常扫,不考虑是否安全”的占36.96%。

  49.22%的手机网民下载应用“不正规”。《报告》分析称,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下载的手机软件,往往很难判别是否安全,而他人推荐链接下载软件的行为,就更容易招致病毒、木马侵袭。在下载互联网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网站,并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网络谣言频出没,存在盲目转发问题。网络谣言,也是网民难以绕过的“坑”。网络谣言大致分五类:第一类是与反腐工作相关的谣言——比如飞机出现延误,就有人造谣称是“抓捕贪官”所致。“这类谣言比较多见。”张成刚说。第二类是扰乱公共秩序的,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网民会对死伤人数等进行造谣。第三类是针对名人的,“这类谣言以侵犯名人名誉权、隐私权为主。”张成刚说,“比如称某演员被抓捕了,或称某导演病逝了,给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第四类是经济类谣言,比如针对一些知名品牌,造谣其存在质量问题等,“这会给企业甚至产业带来巨大打击”。第五类主要是和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养生类、保健类谣言。

网民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对于那些耸人听闻的、明显不符合常规的网络信息,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转发和扩散,让谣言止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