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了、卸不掉、偷流量手机预装软件市场如何净化
2015-07-08 04:47:30
核心提示
这是一个至少数十亿元的大市场,更是一条侵蚀消费者权益的灰色利益链。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手机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近乎“归零”。
荒唐的业内潜规则:
预装软件71个,多数不可卸载
近日,就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引发侵权责任纠纷问题,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分别将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起诉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并获得受理,这也是全国首度被法院受理的消费公益诉讼。
预装软件导致手机内存缩水究竟有多严重?上海市消保委历时半年进行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不少智能手机安装了大量预装软件,除了必要的系统软件外,还有与手机正常运行并无关联的应用软件,且大量预装软件不能卸载。
此外,手机预装应用软件在消费者无操作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生流量消耗。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宁海说,欧珀手机总共预装了71个软件,其中不可卸载软件数量达47个;三星手机中的预装软件也高达44个,均不可卸载。
巨大的利益驱动:
预装软件成了利润的“第一口奶”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经销商或厂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取第一笔利润,装一个软件多的话会有3到5元,少的话也会有1到2元。“手机厂商和渠道商降低了成本,形成了价格优势;运营商加载自家软件‘军团’,增强用户黏性;软件开发商‘注水’用户下载量,实现了经济利益。”
欧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14年智能手机全球销量达到3000万台。按照其每个手机平均预装10个商业软件,每个软件1元钱计算,手机预装软件一项保守估计获利数亿元。
乱象促反思:
靠什么来净化市场
2014年,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超过了5亿,成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记者梳理发现,国外早已开始了净化手机预装软件市场的尝试,国内各级消费维权组织针对这一乱象屡有动作,工信部也明确针对手机预装软件问题发文,但时至今日,预装软件市场却依然乱象丛生。
其实,上海市消保委提起公益诉讼并非各级消费维权组织第一次向手机预装软件“开火”,此前广东省消委会和深圳市消委会均多次呼吁要求净化市场。
耐人寻味的是,2013年11月起实施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规定企业不得未经用户同意,预装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也不得预装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的软件,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等问题。但里面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也没有限定一律不能预装商业软件,也不能规范流通环节中发生的预装软件问题。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