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外国文献中的
“七七事变”真相

  虽然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上,一直以来对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开始的“七七事变”大多轻描淡写,但综观海外的文献记录与媒体报道,对有关“七七事变”的缘起和影响都已有较为客观的描述。这些文字中,不乏有作者直陈对日本未能反思战争责任的批评与嘲讽。

日本毫无疑问应承担根本责任”

  据说在13世纪时期,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前往中国的旅行中高度赞美了在北京城外的这座美丽的石桥,随后石桥被欧洲人所知,得名“马可·波罗桥”。

在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中,名为国际遗产研究杂志》2004年发表的一篇记录卢沟桥历史的文章中这样描述道:“拥有八百多年美誉的卢沟桥承载了几个朝代的记忆,一说到卢沟桥就让人联想到建筑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的传统观念,直到20世纪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战事的开始,卢沟桥终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文章表示,卢沟桥一带地区联系着中国的南北,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一直虎视眈眈。

华盛顿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从卢沟桥到珍珠港:日本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写道:……(当晚),日军一个团在卢沟桥附近展开了事先没有预告的军事演练。到晚上11点40分时传来几声枪声,日军立刻点名并发现少了一名士兵。一名日军指挥官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失踪士兵,他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日军随即在第二天开展了一次小规模战斗。日军指挥官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宛平城投降。”

斯坦福大学出版的《中国战争:1937年~1945年中日战争的军事历史论文集》更为完整地描述道:1937年7月7日,驻扎在卢沟桥附近的日军在北京南部开展夜间演练。日军指挥官称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搜查,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来这名士兵返回兵营,但日军还是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这就是八年艰苦抗日战争的起点。

对于日军妄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搜查的说法,包括剑桥中国史》在内的海外文献中评价道:“日本毫无疑问地应该承担这场战争的最根本责任。”

嘲讽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撒谎

  在重视历史反思的德国,德媒对日本迄今以来在历史问题上的逃避、撒谎感到不屑。

德国《明镜》周刊在1988年第21期杂志上以《老人——二战中日本是为了亚洲独立而战?》为题揭露了日本官员歪曲事实的自欺做法。

文章首先讲述了当年那段丑陋历史: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上,一名日军士兵失踪,他的同伴听到枪响并回应以炮火。文章援引独立历史学者的观点写道,这是日军一系列挑衅行为的最后一次,日军希望借此打响侵略战,首先占领中国,然后再将目标指向东南亚。

文章说,二战结束后数十年过去了,日本依然对那段侵略史讳莫如深。1988年4月22日,时任内阁国务大臣奥野诚亮以公职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并为日本当年侵华辩解。按照他的说法,首先,卢沟桥事变只是“偶然事件”,日本无意在华继续扩张;第二,日本在二战中的表现并非侵略,而是对白种人予以反抗;第三,日本进入被殖民的亚洲国家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独立。

当时,奥野诚亮的所作所为立即招致中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强烈反对,不过,他的观点得到数十名议员以及阁僚的支持。日本媒体也大多用“非外交辞令”“一名多话老人的言辞”来形容这名75岁官员的表态。

《明镜》周刊感慨道,一些日本人不仅没有认真悔过,还走起了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的道路。日本极端民族主义作家林房雄1963年所著《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甚至成为畅销书。书中谎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一直为亚洲而战,对华战争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为了从西方列强手中解放亚洲。

德媒嘲讽地表示,“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背后是日本19世纪就已经唤醒的称霸亚洲的欲望,日本显然不是想解放中国,而是要征服中国。诚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等曾被殖民的国家在二战后获得独立,但如果说这都是日本人帮的忙,那只是日本人的“传说”。2007年,“德国之声”电台又通过对日本民众的调查报道发现,日本人多数并不知道“七七事变”,报道认为,这与日本近几年重新修订的外交政策目标不无关联。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