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二朋抵达南京的工作地点报到后,马上开始了工作。谈及风吹日晒雨淋且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他没有丝毫胆怯———“多学技能是当下最重要的事”
2015-07-13 00:31:44
□本报记者 陈海寅
经过近12个小时的行程,记者和邢二朋乘坐的列车于7月10日早上4时30分抵达南京站。拎起沉重的行李箱,邢二朋走下了列车。
此时的南京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坐了一夜硬座的邢二朋几乎没怎么睡觉,其间还把座位让给了旁边没有买到坐票的乘客。一脸倦意的他在车站西边找到了501路公交车的站牌。
在公交车上站了约一个小时,到达棠城广场南站点。下车后,邢二朋才拦了辆出租车。“有同学被中铁十四局录用,也分到了南京的项目部。此前他告诉我,到这儿来的路费单位报销。”邢二朋说,来时他也考虑过买卧铺票,毕竟是坐夜车。“现在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坐一夜硬座也没啥问题。”
出租车驶到了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石庙村的一个新型农民社区里,比他早3天报到的大学同学霍亚康已在社区门口等候。“我们工程队的宿舍就在这儿。”霍亚康说,因为自己刚到没几天,还没配宿舍的钥匙。而同事都在工程现场,只能等同事回来才能开门。在楼下等待的时候,邢二朋不断向霍亚康询问工作上的情况。
他的第一项工作是
测量铁轨轨边到路边水准点的距离
到达南京的第二天,邢二朋就投入到工作中。(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