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50亩果树从未用过农药化肥,桃子亩产从不到500公斤增加到15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淇滨区张卫林备好“摘桃衣”让游客舒心摘桃
2015-07-17 02:35:12
□本报记者 李鹏 文/图
走进淇滨区种植户张卫林承包的桃园,好像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鲜红的桃子挂满了枝头,密密匝匝。前来采摘的人将一个个红红的桃子摘下来放进篮子。张卫林挂着笑容,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种桃心得。
坚守本心:
5年来50亩采摘园
从未用过农药化肥
张卫林承包了50亩地,以种植桃树为主。“现在挂果的桃子一年比一年多,慕名来采摘的人一年多过一年,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我认为,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面对任何困境坚守本心。”张卫林对目前的状况很满足,“为什么来这里采摘的人络绎不绝?因为我们这里的桃树从没用过农药化肥,因为我们的桃子脆甜可口。”
2010年,张卫林承包了土地后,下决心要让自己种的桃子成为鹤壁市最受欢迎的有机桃。为此,他翻阅资料,请教专家,实地考察,认识到只有采用绿色无公害技术,拒绝使用化肥、除草剂、催熟剂和农药,才能保证成熟的桃子脆甜可口。
“说实话,因过去投入大,现在我挣钱不多,但5年来,我的每一棵果树从未用过农药化肥。”这是张卫林最自豪的一件事,“不用农药化肥,开始时桃树挂果很少,每年都赔钱,我彷徨过,看到同行的腰包鼓起来,我入不敷出,我犹豫过;很多员工、亲属劝我用农药,我动摇过。但最后我还是坚守了当初的决定。”
说起种桃,张卫林讲得头头是道。他说,从桃子的选苗、种植、施肥、剪枝,每一样都离不开科技,比如说他的桃树苗是从漳州引进的,高产优质;他用的种植方法是无公害的,桃树从不用农药,施肥用的是腐熟鸡粪等牲畜粪便;他的剪枝技艺是在北京学会的,剪枝后增产了8%以上。同时,他对每个桃子都进行了套袋,既卫生又营养。
种出最甜的桃子是张卫林的执念。记者遇上的员工都说,张卫林像照顾儿子一样照顾桃子。一名员工告诉记者,2012年的一场大风,刮倒了不少桃树,张卫林3天没回家,都待在桃园照顾桃树。现在桃树长势一年比一年好,挂果一年比一年多,“开始结桃子时,每亩产量不足500公斤,现在每亩产量都在1500公斤以上。”张卫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创意经营:
备好“摘桃衣”
让游客舒心摘桃
种好了桃子,卖不出去也是问题。鲜红的桃子,人们固然喜欢,但碰在身上让人发痒的桃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张卫林出资3000多元,为前来采摘桃子的游客准备好了上百件“摘桃衣”。
记者在桃园看到,只要看见人来,张卫林和他的员工们总会微笑着上前招呼,为他们配备“摘桃衣”,帮他们选择摘桃地点,并详细告诉他们摘桃注意事项,还帮他们看管物品。淇滨区兰苑社区的张雪梅是这里的常客,她告诉记者,每年6月,她都带女儿来这里摘桃、拍照,“他们这儿服务好,来这里游玩是一种享受。”
桃园的员工说:“张经理每次开会时,总要给我们强调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让每个来这里的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现在来这儿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经理真是高瞻远瞩啊!”
饮水思源:
村民来打零工
月收入千元以上
在桃园,记者看到有10多个人正在用特制的纸给桃子“穿衣”。张卫林说,这些人都是园里请来的临时工,他们都是庞村等附近的村民。
给桃子“穿衣”的庞凤凤告诉记者,她是这儿的“长工”,这里的果树从不用农药化肥,锄草、修剪、浇水等零碎活儿都是附近村民来干的,“活儿不多,不重,就是锄草、浇水等零碎活儿。一般是3月到10月,每个人平均每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张经理很照顾我们,我们家里有什么事情,只要告诉他一声,随时可以离开办事,回来后只要接着把活儿干完了,仍旧有钱拿。张经理从不扣我们一分钱,谁家里有困难,他还会掏自己腰包贴补我们。”
张卫林说,他的成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现在他有能力了,希望与乡亲们共同分享种植经验和创业经验。每年桃子熟时,濮阳、安阳等地慕名而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他相信,只要有爱心,有恒心,一直坚持下去,他的桃园一定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