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王复明是道路“微创”修复技术的开创者,张新友培育出23个花生新品种,两人做出的贡献都很大
咱脚下的路 因为他更好走了
咱碗里的菜 因为他味更香了
今年,王复明和张新友成为我省新增的两位院士。他俩有不少共同点:都是河南人,都是中原学者,也都是海归。
这两位新当选的院士都是研究什么的?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荣誉背后他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王复明个人简介:
  年龄:58岁
  专业:岩土工程
  单位:郑州大学
王复明是位“工程医生”,专门给道路、堤坝等看病、做手术。裂缝是危害高速公路、堤防等基础设施的“疑难杂症”,常规维修方法是钻孔挖坑、“开膛破肚”,不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且很难“治愈”。
王复明发明了“微创”修复技术,道路无须“开膛破肚”就能检测、修复,十几分钟就可恢复通行。他曾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很多工程做过“微创”修复手术。


从银行贷款买设备搞研究

王复明,河南沈丘县人。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州工学院首届大学生,而立之年拿到大连工学院博士学位。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由于表现出色,美方希望他留下,但王复明没有犹豫,项目一完成就立即回国了。回到郑州工学院,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首要难题是缺少无损检测试验设备。他拿出全家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60万元投资贷款,自己筹款解决了设备问题。

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做过“手术”

长期大量的试验,让王复明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道路有什么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对王复明来说,只诊断还不够,还要找到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王复明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随后,他又将重点放在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等技术难题上。

如今,他的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等技术难题,他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

培育出23个花生新品种

  张新友,今年9月刚履新河南省农科院院长,河南太康人,是我国第一个运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出花生品种的研究员。

在我国,花生的主产区是河南和山东,但传统的花生品种生长期过长,我国花生的出路主要是榨取花生油,但是农民很难找到合适的油用型花生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育种专家培育的200多个花生新品种,绝大多数是利用北方的伏花生和南方的狮头企等屈指可数的几个骨干亲本杂交获得的,这些品种大多数具有相近的血缘,就像动物的近亲繁殖,无法繁育出优良的后代。于是,更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野生花生中天然存在的优秀基因的利用上。

1984年,大学毕业的张新友来到河南省农科院从事花生育种。1988年,正在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的张新友,又到位于印度的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学习了近两年。在这里,张新友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9年10月,张新友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国外研究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开始把自己掌握的花生远缘杂交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花生新品种的培育。几年来,他和他的课题组培育出“远杂9102”“远杂9307”等23个花生新品种,从而使我国的花生远缘杂交研究与应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从2005年起,河南花生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长期稳居全国首位。“远杂9102”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湖南、四川、辽宁等省均可种植,已成为国际上推广面积最大的花生种间杂交品种,也是近几年我省最畅销的花生品种。

    (据12月8日《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