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借梯登高协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2015年我市科技协调创新改革回眸


  “互联网+智能家居”产品制造企业鹤壁西默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智能路由器芯片组件生产线   
                                本报记者王峥摄于1月28日


□本报记者 王峥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类创新主体异常活跃,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作为科技创新资源匮乏的内陆城市,创新力量相对薄弱。

然而在2015年,我们欣喜地发现: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鹤壁国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河南聆海整体家具有限公司、河南大用集团等一大批鹤壁本土企业,正在依靠科技的巨大推动力,在各个产业中大放异彩。

回顾2015年,我市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9.2%。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5项,引进先进技术12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7项。

——全年专利申请量611件,授权464件,有效发明专利178件。培训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9家。

——我市企业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为近年之最。

——新认定、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其中省级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同比增长4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5家;新增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两家,总数达到13家。

面对新常态,我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秘诀正是一场深入各个产业、各个企业的科技协调创新改革。

借梯登高,我市在平台、机制、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了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

  推进研发平台

建设,打造企业自主技术引擎

    

  1月29日,走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河南研究院,记者看到,DFB激光器超净车间及研发场所已经装修完毕,窗明几净,只等研发设备进场。今年,一个包括10名博士在内的新的人才团队将在这里完成4×10Gps混合集成芯片的技术优化和成果转化工作,填补我市光电子产业图谱上的有源激光器芯片空白。

通过与中科院的合作,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突破多项技术,自主研发的PLC型光分路器芯片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5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0%,大大提升了我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水平。2015年,市政府与中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河南研究院。

“市、区科技局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我们进行扶持,使研究院拥有了良好的办公条件、薪资待遇,吸引了更多高端技术人才来到鹤壁。”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远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之类似的,南京林业大学与河南聆海整体家具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中国农业大学为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