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 
公民个人信息
成骗子手中“凶器”

□新华社记者 周琳 朱翃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辈子的“保命钱”瞬间就被骗个精光。类似的电信诈骗时时在身边上演。学生家长、金融用户、新手妈妈、买房卖房者等公民个人信息成骗子手中凶器。电信诈骗犯罪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专家指出,“问题号段”频出,运营商疏于监管难辞其咎。

诈骗从“撒网”到“锁定”,团队合作“企业化”

从最初的中奖、房租汇款,到网银升级、邮包藏毒,再伪造网上通缉令、助学金领取,通信信息诈骗类型已扩展到数十种,更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变成了“精准化”锁定。这种靶向性更强的行骗手段,成功概率更高。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副支队长韦健介绍,每一起通信信息诈骗中,产业链上下游往往附着至少5个专业团伙:专司策划骗术、拨打电话的直接诈骗团伙;盗卖个人信息团伙;收集办理非实名电话卡、银行卡卖给诈骗分子的团伙;在互联网上搭建诈骗网络平台并与传统通信网对接及提供任意改号、群呼服务和线路维护的技术支撑团伙;专门负责替若干个诈骗窝点转取赃款的洗钱团伙。 

 

不仅抓住“谁骗”,

更要溯源“谁泄密”

网络交易、分工明确、跨国行骗,使得近10年来,公安机关抓获的此类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处于链条末端的“取款人”,摧毁一个完整的通信信息诈骗犯罪跨国境团伙很难,不少策划者仍身在境外。

“运营商为追逐利益而疏于监管难辞其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家姜奇平曾指出,一些运营商推行“实名制”力度不够,出租出售的号段有的用于各类广告促销短信的群发,借以牟利。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介绍,因为追赃定赃难,使得电信诈骗量刑过轻,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不够。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说,需要从完善企业管理和法律约束的角度,让企业员工保护好用户的隐私也是当务之急。

(据新华社上海8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