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何时不再上演?
——大学生群体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
2016-08-27 02:47:13
电信圈套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刘良恒 邵琨
近日,山东临沂准女大学生徐玉玉遭遇以发放助学金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被骗后,伤心过度昏厥离世。18岁的花样年华突然凋谢令人扼腕,不法分子的恶劣行径令人愤怒。
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要避免徐玉玉式悲剧再现,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大学生群体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
在今年大学新生入学之际,山东地区大学新生遭遇电信诈骗并非孤例。临沂另一位女学生与徐玉玉同一天被骗走准备交学费的6800元。
翻开案卷,近年来各地大学生遭遇类似的电信诈骗案件屡见不鲜,高校学生成为新的受骗群体之一。
长沙市公安局内保支队调查发现,大学生是电信诈骗受害高发人群,极易遭受以网上兼职、低价网购、中奖通知、低价订票等名义实施的诈骗。
全国多地警方统计显示,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去年6月,北京市公安局对外通报,2015年前4个月,北京高校日均发生电信诈骗案件2.9起。
重庆渝北警方通过梳理辖区近3年电信诈骗案发现,20岁以下受害人占比12.85%,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学生为主,容易受到虚假网络购物和游戏装备网站引诱。20岁~29岁占比43.73%,这个年龄段群体多以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主,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被骗手段以网络诈骗和电话诈骗居多。
不法分子为何频频盯上大学生?
一些办案者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受到诱惑、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频频被不法分子盯上的关键原因。
——个人信息泄露。长沙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王博说,大学生接触网络较多,经常在网上注册各种账号,现在网站都要求实名制,注册时需要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码等,这些个人信息极有可能被网站“内鬼”倒卖谋利。
——容易受到引诱。湖南省刑侦总队重案支队副支队长郭建华说,高薪兼职和中奖通知是大学生上当最多的两类电信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部分大学生急于赚钱或积累工作经验的心理,一步步引诱大学生上钩。
2014年9月,长沙市岳麓区19岁大学生熊某接到自称“新浪微博客服”的电话,称其在新浪微博中奖6万元,但需要交纳3000元手续费和税款。熊某按照对方要求汇出1.2万元,到账后对方电话立即关机,熊某方才发现被骗。
——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北京大成(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梁珊认为,青年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较浅,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之又是互联网和手机的重度用户,容易暴露在诈骗高发的环境之中。
北京某高校一位辅导员告诉记者,针对电信诈骗的防骗警示教育,以前高校很少做,尽管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但总的来说做得还远远不够。
综合施策守住大学生钱袋子安全
近年来,电信诈骗愈演愈烈,涉及面之广、受害者之众、受损金额之大,触目惊心。专家指出,打击电信诈骗,除了要加大打击力度之外,针对特定受害人群的防骗措施也必须跟上。
广东中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古伟民提出,光靠公安机关一家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必须堵塞银行、电信部门监管漏洞,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源头治理格局。
——高校积极开展防骗警示教育。郭建华建议,高校可联合办案机关,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骗警示教育,向大学生讲解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以及一些发案率较高的电信诈骗类型、特征及避免上当受骗的技巧。
临沂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吕文表示,对于新录取的大学生,建议高校通过短信提示防骗,或者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附上防骗指南,提醒学生确保信息不外泄,谨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建立快速止付和账户冻结机制。一些办案者指出,打击治理电信诈骗是项系统工程,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打击力度,但短期内还难以根治。在受害者遭遇诈骗时,若能快速止付或冻结账户,可以最大程度挽回损失,避免引发悲剧。
记者了解到,8月16日,湖南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反诈中心)已运行,公安、商业银行、银联公司和通信运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合署办公,具备快速止付、冻结账号、封堵诈骗电话等功能。
(据新华社长沙8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