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要从“不能烧”转变为“不舍得烧”

□张婷媛

随着秋收到来,秸秆禁烧又一次被提上重要日程。前不久召开的市秋季秸秆综合利用暨禁烧工作会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网格化管理,实行零报告、确保零火点。

近年来,我市把秸秆禁烧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抓好秸秆肥料化还田和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等工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然而,面对大气污染防治这项攻坚战,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而应强化工作举措,疏堵结合,确保禁烧取得实效。

“发现一堆火,罚款两万元”……和往年这个时候一样,我市各乡镇强化网络化布控、包乡督导、实行零报告制、约谈问责和经济处罚等禁烧举措,并在醒目位置悬挂禁烧标语,堵住焚烧秸秆的路,但实际效果怎么样呢?从往年情况看,仍存在秸秆焚烧现象,形势不容乐观。

“以前不知道其他处理秸秆的好办法,只知道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省时又省力,还能生产草木灰作为肥料,白天不让烧,俺们就趁天黑烧。后来乡里的技术人员教给我们秸秆的利用方法,现在我们村有把秸秆粉碎作饲料、作菌料,还有就地粉碎还田的,也有打捆后卖到秸秆发电厂的。秸秆能变钱,谁还去烧呢?”浚县小河镇农民杨玉凤告诉记者,这几年她家8亩地里的秸秆都是用机器打碎还田,去年还领到了秸秆还田的补贴,今秋她仍准备秸秆还田。

农民的亲身体会最有说服力。看来不能为图省事一禁了之,在禁的同时还应以“疏”为核心。要加强宣传引导,扫清秸秆还田的障碍,想方设法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让农民从秸秆多元化利用中获益,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同时,还要加强技术扶持、财政补贴,对从事秸秆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给予补贴或税收减免,抑或技术支持、创新鼓励,让企业有效益,进一步拓宽秸秆回收利用渠道。另外还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秸秆利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当农民从“不敢烧”“不能烧”转变为“不愿烧”“不舍得烧”,何愁那些秸秆会成为令人头疼的“雾霾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