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 日报03版
          

回忆我的母亲

□张树海

 

母亲出生于1930年,战火纷飞、饥寒交迫、封建礼教伴随着她的豆蔻年华,孕育了她胆小善良、吃苦耐劳、宽容孝道的性情。

父亲七岁时爷爷去世,正值战乱,孤儿寡母的奶奶和父亲只好寄居奶奶的娘家。生活的艰辛练就了奶奶纺线织布、缝衣做饭、农耕生产等技能和不卑不亢、敢做敢为的女汉子性格。母亲出嫁后便领教了奶奶治家的严厉。但在母亲看来那是理所当然,因为奶奶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除了干农活儿和家务外,缝衣纺线的水平和奶奶不在一个重量级,再加上母亲瘦小温顺,奶奶则人高马大特立独行,婆媳二人无论形象还是性格都大相径庭,因此母亲在奶奶面前说话轻声细语、做事委曲求全。她以自己的勤劳善良、毅力忍耐,诠释了积极乐观的一生。

我们姊妹七人,一家人的吃穿需要合理的安排,奶奶作为一家之主,既管生产又管生活,统筹一切。奶奶是小脚,走路不快,但纺花一流,因此,她的主要任务是纺线织布;父亲处事灵活,是生产队的农副产品销售员,因而,大部分时间在外联系业务;母亲是农活儿、家务一起干。那时,母亲为多挣工分,整天下地锄草间苗、浇地施肥,忙得累死累活。特别是三夏时节,割麦、打麦、扬场、播种等,连男人都要脱一层皮的农活儿,母亲硬撑了下来,中午还要为一家10口人做饭,她常常等到我们吃完自己才去喝些稀汤。

1977年秋天,奶奶突然卧床不起,母亲从此又多了一项任务——伺候病床上的奶奶。换衣喂饭,端屎倒尿,从未厌烦。奶奶觉得拖累了家人,在病床上寻死觅活。母亲不愠不火,照顾如常。在她心中,那是天经地义的职责。在母亲的感召下,我们姊妹几个轮流为奶奶端屎倒尿、洗脸喂饭,一家人其乐融融。

奶奶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七年,母亲任劳任怨地照顾了七年。1983年春天,母亲以好媳妇的身份参加了县妇联召开的表彰大会。回村后,左邻右舍问她感受。她却说:“在县里吃了一顿好吃的饭,给了一条毛巾。”她觉得那是对她的最高奖赏。

奶奶去世后,我们陆续长大,哥哥姐姐也都成家立业了,母亲也升级做了奶奶。嫂子得知母亲的经历后,曾和母亲开玩笑,你当媳妇儿时要听婆婆的,你当婆婆了要听媳妇儿的,真是没有当领导的命。母亲却笑着说:“现在是新社会,应该的。”

时至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到家户,姊妹们也成了主要劳力,本该歇息的母亲非但没能歇息,反而更加劳累了。父亲因心脏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时常吐血,行动极为不便。于是,在母亲的劳作日程里又增加了一项照顾父亲的工作。母亲大概天生就是干活儿的命,不干活儿就要出事。1986年春节前夕,我们欢天喜地备年货,蒸馍宰鸡,洒扫庭除,忙得不亦乐乎,不让母亲参与,为的是让劳累的母亲歇息。然而闲不住的母亲不干活儿就像少了点儿什么。照顾好父亲后,母亲上棚给我们找蒸笼、送面盆,结果一不小心从房上掉下来,摔伤了背。我们认为摔一下没有大碍,休息休息就好了,谁知母亲从此成了背锅。即使如此,背锅母亲仍然干活儿不辍。

1988年父亲去世,母亲悲痛欲绝,多次对我说,咱们的好日子来了,你奶奶和父亲却无福享受,真是老天作弄人。

母亲不善于谋划,我和妹妹未成家是她的一块儿心病。尽管我多次劝母亲别操心,但母亲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是发自肺腑的,你说不让她操心她就不操心了么?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成家立业,安安生生过日子。

后来,我结婚妹出嫁,母亲总算了了心愿。年过七旬的母亲,背部有伤,已不能下地干活儿了。但她为了让子女安心工作,坚持自己生活。姊妹们时常去看望在老家独自生活的母亲,给她带一些水果、点心。我们一走,她就叫左邻右舍分享。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中午,媳妇儿蒸了一笼包子,让我骑车给母亲送去,刚好遇见两个老太太正在和母亲闲聊,8个包子仨老太太竟神闲气淡地吃完了,母亲开心,儿子也开心。她对邻居大方,却对自己小气。姊妹们给她带的水果点心,除了和邻居分享外,母亲总想着给孙辈们留着。好多她留的点心拿出来时已发霉、变味儿,最后只好丢掉。

2007年春天,77岁的母亲不小心将股骨头摔伤。家人在两种治疗方案上意见不一。有的说要动手术,放支架打钢钉,不要怕花钱,我们欠母亲的太多,该让她享受一下美好的生活;有的认为母亲年近八旬,手术风险大,需要保守治疗。争执不下,决定征求医生的意见。数家骨科医院的专家一致认为老人骨质疏松,最好保守治疗。于是,一生勤劳的母亲,从此走上了让子女轮流伺候的路子。

2011年冬天,母亲来到我们家。我家在县城一个小区的四楼住。我们上班,儿子上学,母亲只能一人在家。她为了减轻对家人的依赖,在我们上班上学离开后,便在客厅里拄着拐杖锻炼身体。地板上“咚咚”的响声,引来三楼邻居怒气冲冲的兴师问罪,当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邻居提着水果看望母亲,并建议用废布条包裹拐杖,不但可以防滑还可以减少噪音,一举两得。

为解决母亲的孤独,我买了母亲喜爱的唱片。然而,节俭一生的母亲怕费电很少用,我知道后,就每次下班早早回家陪伴母亲。她在我家居住的那个冬天里,我除了上班很少外出,也取消了和同事朋友聊天喝茶打牌,实实在在地陪伴着母亲,想让她得到心理慰藉。我喜欢练毛笔字,专门将书桌摆放在母亲的床头,在她跟前练字。我专心致志练字,母亲认认真真观看。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的快乐环绕着我们。一天,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突然说:“你写的字怪好哩!”借母亲吉言,随后的几年里,我的书法作品先后在省市县获奖或展出。

吃饭时,我会小心翼翼将母亲搀扶到桌子边,端上饭,递过筷子,让她慢慢吃。儿子也学我们的样子,在吃饭时,先给奶奶盛饭。

2012年秋,母亲突然离我们而去,无疾而终,享年83岁。

母亲谢世已经4年多了。4年来,我思念着母亲。母亲的去世,让我没有了人生的归宿感。想想过去回家看母亲时的舒畅心情,母亲的去世,也使我求全责备的羞愧感倍增,想想曾经和母亲顶嘴抬杠,母亲不恼不怒,是何等的宽容。我现在有了孩子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大爱,这种爱唯有父母和子女之间心心相印。像母亲那样对婆婆尊如至亲的是真伟大。这种爱,是一个发自内心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母亲是伟大的,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