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 日报03版
          

随记铁生

□王紫琳

写这篇随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史铁生的《老屋小记》,也不是最近才读过的我与地坛》,而是很久以前读过的《老海棠树》和《秋天的怀念》。

《老海棠树》是三年前读过的,至今还能忆起海棠树下奶奶糊纸灯笼的模样。“我”在树上玩耍,奶奶絮叨让我帮忙,在“我”调皮地拒绝的时候,奶奶无奈地叹息。

“哎——”

那一声叹息,仿佛让人看到史铁生无忧无虑的童年。

簌簌而落的海棠花,被时光的雨水染湿。遥远的昨天,安静、闲淡、幽远,在史铁生简朴平静的文字里姗姗而来。

我爱这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文字,那是一种属于史铁生的风格。

如《秋天的怀念》: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一边絮絮叨叨说着话,一边小心翼翼避开“跑”“跳”之类的字眼,然后母亲回忆到我的童年。她说,

——小时候你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了。

史铁生总是能用最不起眼的一句话勾起人们的共鸣。那么简约单纯的线条背后,让人感觉到那惊心动魄的心灵。

他的作品,读着,读着,感觉是一个长篇的序幕,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读着,读着,感觉是一部铿锵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触动心灵;读着,读着,突然被命运掐住喉咙,不停地挣扎,惊心动魄。

所以,我更愿意把史铁生比作一潭幽泉。平静安宁的表面背后,是他重病缠身坚强活下去的不屈的身影。我还记得他在《我与地坛》里说:“命运不是用来打败的。关于命运,休论公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于他而言,亦是如此。

读史铁生,总是很容易大彻大悲。他的散文里包含太多隐喻的沧桑,也沉淀着太多厚重的情感。读他的作品时,要怀有一颗怎样的心呢?是读《我生活的故事》时的敬佩吗?是在看《感动中国》时的怜悯吗?是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的热血吗?都是,亦都不是。他仿若古井,承载了太多的过往。读史铁生的文章时那种沉淀于心的感觉很难形容,像是一种悟,又像一种畏,还像是一种怜悯,又好像什么都不是。

但总有一种情愫萦绕在心间:那般刚强的作家啊,身在轮椅上仍能握着笔,将笔尖深深扎入命运的喉咙。每每读他的文字,突然间就没有了对生活的畏惧,哪怕明天再困难,未来再艰险,命运再曲折……

  你都会在那一刻,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