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东亚人真正祖先
许昌人”的生与亡
2017-03-29 09:56:35
扫码看详细内容
2017年3月,随着美国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一篇论文,许昌人”突然火了。这些生活在距今10.5万年至12.5万年前河南许昌地区的古老人类,激发了公众好奇心。有网友评论称:“许昌人,真的是我们失散多年的表兄弟吗?”
论文名为《在中国许昌发现的更新世晚期古老型人类头骨》,第一作者是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李占扬。因为论文发表,他也一下子成为“红人”。
从2005年起,李占扬带队用了10年时间,从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挖出了45块古人类头骨碎片,拼接复原成两颗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命名为“许昌人”。
在考古界,出土古人类化石一直是少之又少,这两枚拼接好的头骨化石显得尤为珍贵。通过研究,李占扬团队发现,“许昌人”是一种既有东亚古人类的特征、又有欧洲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一部分向现代人演化的特征的人类。这被认为“许昌人”是中国古人类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现代人过渡的证据。
文章发表后,现代人“非洲起源说”和“多地起源说”再次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此前,欧美专家认为现代人起源于非洲。但是,中国、澳大利亚以及部分美国学者却认为,现代人起源于多个地区。现在,“许昌人”的研究发现,成为支持现代人“多地起源说”的新证据。
“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中的一支。”参与“许昌人”研究的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吴秀杰说。
他们是东亚人的祖先吗?
按照古人类命名的惯例,在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许昌人”。
2008至2016年,李占扬带领的考古队又陆续在许昌灵井遗址进行了漫长的考古发掘。
至2014年5月,李占扬带领的考古队在第一次发现“许昌人”头骨化石的探方里,又一次发现了20多块人类头骨化石,至此,“许昌人”遗址共出土45块人类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通过高清晰度CT扫描、手工及三维虚拟复原等手段,将45块人类化石复原出了两颗相对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通过比较,这是两颗具有东亚古人类、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共同特征的“许昌人”头骨。
1800立方厘米,是第一个“许昌人”的颅容量,这个数值一个远大于现代人的1400立方厘米左右,另一个与现代人接近。
“说不定,他们比我们的智商还高。”一位参与过该项考古工作的人员说。
通常情况下,古人类的头骨骨壁都比较厚重,但是“许昌人”的骨壁呈现变薄且圆隆化的特征。
“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许昌人’的眉骨已经由古人类的粗壮、前突,变得纤细和不再那么突出了。”3月9日,李占扬指着“许昌人”的头骨化石告诉记者。这是一个1∶1比例的“许昌人”头骨复原模型,它看起来比正常人的头颅要大,但是形状跟现代人接近。
吴秀杰表示,以上几处特征,都指向“许昌人”正在向现代人演化。同时,“许昌人”也有明显的更新世早期人类(如周口店直立人、和县直立人等)的特征。
(据3月28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