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乱象调查
李鬼”食品干扰大 迷信进口要不得
2017-04-17 08:20:23
泰国的榴莲、芒果,澳大利亚的牛肉、海鲜,意大利的肉酱、通心粉,德国的香肠、奶粉……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进入中国家庭。买进口食品,有人为了尝鲜,有人觉得味美。那么,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是否真的适合中国人的胃?想买到真正的进口食品,有哪些技巧?吃进口食品就一定更安全吗?
渠道多了
市场监管有空白
相对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进口,跨境电商、海淘和代购等非货物渠道进口的食品有不少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分包、运输、投递过程中可能发生二次污染
近日,市民李强卫托人从国外带了几包脱脂牛奶,觉得口感不错,就尝试着通过跨境电商购买,没想到,网上买的奶粉跟朋友带回来的完全不是一码事。
“冲泡时,发现杯底的奶粉很久化不开,又黏又稠,有点像胶水。”李强卫给该跨境电商平台的客服人员打电话,要求退货,对方却一口咬定:“我们的奶粉都是海外直采,质量经过层层把关、权威检测,100%是原装正品。再说,你买的奶粉已经拆了包装,影响二次销售,不能退换货。”没办法,李强卫只能在网上给该品牌奶粉差评,并留言提示其他人慎重选择。“幸好只买了一袋。”李强卫无奈地表示,这是买奶粉最糟糕的一次体验。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一般来说,经过监管部门许可的进口食品,质量是安全的。相对于传统的货物贸易进口,通过快递等渠道进口的食品在投递过程中还会遭遇“二次污染”。比如一些进口奶粉需要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如果快递公司不专业,就可能发生变质。
乱象不少
“李鬼”食品干扰大
市面上打着“进口食品”旗号的食品数量远远超过从正规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食品。许多消费者精心挑选的进口食品,其实是“假进口”,不仅令人扫兴,还可能引发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据业内人士介绍,市面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分三类:
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
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实际上是国产食品。
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这其中,很多是粗制滥造的冒牌货。
如何避免买到假进口食品,业内人士提醒:“别贪便宜,别信‘特价’‘促销’等噱头。”比如,在费列罗官方旗舰店,最实惠的婚庆装96粒需249元,每粒约合2.6元。而网上350元一箱共450粒的费列罗,每粒约合0.8元,这绝不可能是真的进口货。
营养有别
迷信进口要不得
“不能盲从、迷信进口食品。”胡颖廉认为,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生活环境和体质上存在差异,进口的食品偶尔尝尝鲜没有问题,但不能长期吃。国外的食品不一定就是安全可靠的,购买时,消费者一定要仔细识别包装上营养成分表内的信息。国外很多食品的营养成分都是根据本国不同人群的需求配制的,例如,购买牛奶产品一般要注意钙的含量,而含有氢化植物油的糕点要注意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海淘、代购的食品质量很难有保障。”胡颖廉说,有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管理混乱,食品生产企业可能并不符合我国法规所要求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如果国内消费者贸然购买食用,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最好还是通过货物贸易途径或在大型超市等实体店购买进口食品,因为它们都是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检验检疫的,相对更靠谱。”胡颖廉建议,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进口食品,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平台,如果发现店铺中的食品无中文标签和检验合格证,要拒绝购买。一些非正规的海淘和代购商家出售的进口食品,价格虽然便宜,但是往往没有检验检疫证明,安全风险比较大。(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