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4月份立案派件4101件,结案率达91.82%“数字城管”将“城事”一网打尽


位于智慧鹤壁的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各类城市管理问题从这里派遣至责任单位。本报记者 王帅 摄


□本报记者 王帅

  街头井盖丢失、垃圾乱堆、墙上现“牛皮癣”……自2016年底我市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并试运行后,犹如给城市添了一双眼睛、一个大脑中枢,大小“城事”尽收眼底。发现问题,只要轻点鼠标,数据“跑路”,这些涉及城市管理和民生利益的问题不到一天就能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数字城管”为城市部件配上“身份证”

  “数字城管”通俗地讲,就是为井盖、路灯、果皮箱、街头座椅等每样城市部件配上一个“身份证”。一旦井盖丢了、街头座椅坏了,不用打电话投诉,深入大街小巷的信息采集员会用手机“城管通”APP现场采集信息,通过GPS定位系统定位事发地点,然后发回监督指挥中心,相关责任单位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问题。

“数字城管监管对象,除公共区域的城市部件外,还有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秩序受破坏的城市事件,如占道经营、张贴小广告、建筑垃圾堆积、路面塌陷等。”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负责人韩国强说。

我市数字城管系统于去年10月启动建设,已投资1600余万元,共普查城市部件19.9万多个、地理编码点近8000个,采集实景影像数据25平方公里,范围覆盖淇滨区、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面积共约55平方公里。据介绍,城市管理区域采用万米单位网格管理办法,按照区划、道路等划分责任网格43个,由相应的信息采集员负责监控。该系统在充分共享利用鹤壁市云计算中心服务器、电子政务网等资源基础上,建设了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综合评价等核心子系统,又根据我市实际,扩展了领导移动督办、视频监控、实景三维应用等业务应用系统。

现场采集,让数据“跑路”,从发现、上报到 派遣案件仅几分钟

  每天8时,80名信息采集员身穿印有“鹤壁数字城管”字样的蓝马甲,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上街搜寻“猎物”,对发现影响市容市貌、市民生活的问题都会及时反映。

5月4日下午,记者随信息采集员张文杰上街巡查,切身感受了一下“数字城管”的魅力。途经兴鹤大街与淇滨大道交叉口时,她发现人行道上一个隔离桩损坏。只见她拿出手机“咔嚓”一个连拍,然后点开“城管通”问题上报菜单栏,选择问题类型“部件”、大类名称“交通设施”、小类名称“人行道桩”,简要文字描述后,通过“查看地图”选择位置,再选中刚拍的2张照片,轻点“信息发送”,“猎物”信息就这样被她快捷地上传至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面对五花八门的上传问题,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员不仅要准确判断问题归属类别,还要根据GPS定位系统快速核实信息采集员上传的问题,确认后传至值班长进行再审核、立案。立案后,值班长将案件转给派遣员,由派遣员通过系统批转到责任单位处理。从16时50分张文杰发现问题并上报,到16时56分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结束对该问题的审核、立案、派遣,整个过程只用了6分钟。

解决问题时限明确,雨箅子从发现破损到 换新仅用1小时

  信息采集员不但要发现、上报问题,还要负责追踪问题处理结果。记者采访时听到张文杰的“城管通”不时响起,她解释:“这是来核查信息了!责任单位要在规定时限内把问题处置结果反馈到系统,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去现场查看、核实。”记者随张文杰来到新世纪广场东区步行街南段看到,一个新垃圾桶已经“上岗”。张文杰说:“今天上午巡查时发现这里的垃圾桶坏了,上报到中心后,现在问题已经解决。”记者看到,张文杰对新垃圾桶拍照后,把核查信息发回了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

据韩国强介绍,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采用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后,对责任单位处置时限提出要求,一些问题的处置率大幅提升。记者在市数字城管系统平台看到这样一个案例:4月24日15时10分,信息采集员上报淇滨区海棠巷雨箅子破损;案件经审核、立案、派遣、解决,当日16时17分,信息采集员核查反馈,雨箅子已换新。

“之前由于没有专人巡查,通信井盖丢失、损坏、移位和线路损坏等问题发现不及时。自从办公电脑装了‘城管通’,发现问题精准,从接案到处置更快,避免了井盖‘咬’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中国联通鹤壁分公司公众客户响应中心的韩政法说,有了数据“跑路”,真便捷!

责任单位一目了然,处置时限明确,有效防止了因维护区域不明而形成管理真空、部门“踢皮球”。据了解,我市数字城管系统试运行以来效果良好,4月份共立案派件4101件,结案率达到了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