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残联部门组织开展了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在帮扶残疾人上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培训技能资助创业
2017-05-20 02:28:22
杨法明和儿子在为顾客按摩。
李军在给顾客按摩。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残疾人,不只是在经济上给予救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近日,记者采访了两名盲人按摩师。他们向记者详述了残联部门是怎样帮助他们学会本领、干出事业的。
盲人按摩师杨法明:区残联的扶持,让我们全家生活有了保障
记者来到杨法明位于淇滨区黄山路鹤翔小学南侧的按摩店时,他和儿子正在店内给顾客按摩。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杨法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店里的空调、桌椅、电视、床包括床上用品,都是区残联资助的。这些物品为我开店提供了很大帮助。”杨法明说,他一家四口全都是残疾人,自己视力残疾,妻子听力残疾,儿子、闺女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听力残疾。
“原来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收入很不稳定。”杨法明说,2010年淇滨区残联推荐他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班,学习期满后又在市残联的推荐下到淇县、淇滨区的盲人推拿按摩店打工。2011年,他又把儿子送到了市残联组织开展的盲人按摩培训班学习。2015年4月,他在淇滨区残联的资助下开了这家盲人推拿按摩店。
“儿子的视力、听力也不太好,就业很困难。一家四口全靠我打工生活,有些艰难。”杨法明说,现在有了自己的按摩店,又有了固定的客源,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
“他之前在别的按摩店打工时,我就找他按摩过。当时我腰椎间盘突出严重得下不了床,是他给我治好的。”顾客赵女士说,现在她定期到杨法明的店里做保健。
“市残联给我们一家的生活送来了希望,让我们有了自食其力的本领和平台。”杨法明说,今后他会尽自己所能把这份关爱传递下去,温暖社会上其他残疾人。
盲人按摩师李军:没有市残联的帮助,不会有现在的事业
“没有市残联这些年来一直帮我,哪有我现在的事业!”5月4日,在李军的推拿按摩店,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连连发出这样的感叹。
今年35岁的李军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1999年,中学毕业的他从老家山西到鹤壁打工,因有视力残疾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干些零工,勉强顾住温饱。2005年,在市残联的推荐下,他跟着我市一名盲人保健按摩师学习推拿按摩的手艺。学习中,他不断琢磨,技术提高很快,还在2006年我市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中取得了推拿按摩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7年,李军参加了国家技能考试,取得了高级保健按摩师的资格证书。2011年,他参加市残联举办的盲人保健按摩班,培训期满后又在市残联的推荐下到省残联举办的医疗培训班深造,并顺利取得了医疗按摩资格证。2013年,市残联推荐他到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2013年取得成人大专毕业证书。2014年到2016年,李军到我市一家盲人按摩店打工,他边打工边学习店铺管理。2016年6月,在市残联的资助下,他终于在淇滨区九江路东段开起了自己的推拿按摩店。
“在鹤壁打拼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事业。”李军感激地说,他始终觉得,真正的盲人不是目盲的人,而是心里没有希望、眼里没有未来的人。这些年来,如果没有市残联源源不断的帮助和支持,他心中的希望会非常渺茫、期待的未来也会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