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有坑 注意绕行
谨防“分不够,钱来凑”招生骗局;低价游、美容整形乱象要看清;陌生电话或短信暗藏隐患要警惕
2017-06-16 08:26:42
据北京晚报6月15日消息 高考落幕,神经紧绷的考生和家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一大波骗局便已悄然上线。无论是翘首以盼的招生环节,还是热火朝天的消费市场,四处潜藏着大大小小的陷阱。记者分别对其套路加以梳理,并请来招办教师、网警和律师为考生和家长支招儿,探讨如何避免“掉坑”。
招生骗局
指标费、冒充招办主任、虚假协议……
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大量检索后发现,近年来,涉及高考招生方面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其中,2016年7月公布的一起案例显示,尹某等4人此前高考并未达到分数线,但家长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四处找关系,结果,中间人明知对方曾因为学生办理入学的事情被公安机关拘留,根本没有能力安排的情况下,仍标榜可以让4人入读湖南农业大学,并打着“全日制本科”“毕业后有正规文凭”的旗号,分别向每个学生收取10万元或14万元不等的“指标费”。
另一案件,赵某曾赫然冒充郑州大学招办主任,与同伙以能帮助低分考生上郑大并为其办理正规学籍为名,向15人骗取高达182.4万元的“活动经费”。
招办声音
任何一所学校的招录工作都是集体负责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冉盈志向记者表示,高校招录骗局的发生,一般集中在两个时间段:一是高考分数出来后,正式录取开始前;二是录取工作结束后。最常见的一种骗局是,快到录取阶段时,有机构或个人打着“内部指标”“补录”“托关系走后门”等旗号,宣称可以将考生协调运作到某校就读;第二种骗局是,一些教育辅导机构针对自主招生等考试,声称只要交钱就可拿到“考试真题”“独家消息”等;第三种骗局是在录取工作结束后,骗子会利用一些虚假录取通知书进行诈骗,或者声称学校有奖助学金需提前发放给考生,但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冉盈志提醒考生和家长,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抱侥幸心理,病急乱投医。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招录工作都是集体负责制,而不是个人负责制,有一整套完整、规范的录取程序。考生和家长需要多方甄别信息真伪,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可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所有院校信息和工作监督电话一查了然。
消费陷阱
低价游、美容整形乱象丛生
高考结束,紧张已久的考生难得放松,家长往往也愿意好好犒劳一番,聚餐、购物、旅游……“后高考经济”日渐红火。
对不少考生来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暑期必备选择,各大旅游网站上,也纷纷推出面向考生的特惠线路,其中甚至有866元直飞香港4日游的低价套餐。但以往报道中,不乏游客被要求强制增加自费项目或购物消费、食宿条件与承诺不符等乱象。
与此同时,美容整形也成为近年来高考之后的热门之选。有媒体去年6月报道,18岁的小周高考后经熟人推荐,到园区的一家美容养生馆,花费5900元办了张减肥瘦身卡。之后,由于想清除脸上的痘痘,又接受了美容院的挑痘服务。当晚,小周感觉双颊发烫,脸上的痘痘开始感染,留下一片红褐色的疤痕。由于面部损毁严重,小周不得不申请休学一年,继续去医院接受治疗。
律师建议
选择正规机构,整形先看资质
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告诉记者,暑期学生旅游方面的纠纷相对集中,特别是低价团投诉率明显偏高,主要表现为强制消费、不按约定行程进行、食宿条件不达标等。
他建议考生和家长选择正规旅游机构,确认其是否具有“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等,并签订正式旅游合同,事先明确行程安排、交通和食宿标准、购物次数及停留时间、自费项目、违约责任等。
针对医学美容,邱宝昌表示一定要慎重,确实有必要的话,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对于美容整形过程中使用的药品或器械,要留意其安全性,不能只是听由其推销而盲目使用。
电信诈骗
陌生电话或短信背后暗藏隐患
一年前,震惊全国的“徐玉玉案”引发广泛关注。山东临沂的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后,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的助学金要发放给她。而前一天,她恰好接到了教育部门的电话,让她办理了助学金的相关手续。毫无防备的徐玉玉按照对方要求,在ATM机上将原本打算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发现被骗后,徐玉玉难过不已,去派出所报案后,倒在回家路上,最终失去了年仅18岁的生命。
另据报道,同样是在高考结束后不久,陈女士接到一条短信,“家长您好,请参考以下各地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XXX”,恰好陈女士女儿刚参加完高考,她没有多想便点开链接,结果一条条扣款短信随之而来,手机绑定的3张银行卡被转走8万余元。
网警提醒
保护个人信息,警惕刷单骗局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反诈骗专班”的警员,马克明告诉记者,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电信网络诈骗,对嫌疑人来说,最重要的都是获取信息。一些钓鱼网站伪装成高考成绩查询网站或高校网站,让考生进行注册,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号等资料。
一旦掌握全套信息,就可以拿来编造各种幌子定向实施诈骗。例如冒充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或者高校提供奖学金等,考生听到对方能够准确报出自己的信息,很容易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提供银行卡和账户密码后,嫌疑人通过洗钱途径进行盗刷。
马克明提醒考生和家长增强防范意识,如果需要查分,可以登录官方系统,不要相信所谓后台提高权限可以改分等说法。想了解学校情况,应选择官网,避免随手点开不明链接进行跳转。
此外,马克明还指出,一些考生希望暑期做些网络兼职,但其中的陷阱也很多,尤其是号称低工作量、高回报的刷单业务,目前没有一例是正规的,而且这种工作本身就不被允许,通常都是以刷单的名义进行诈骗。例如,发来一个链接或者二维码,号称支付后不仅返还本金,还另外返佣金。第一笔交易后,对方确实可能履行承诺,但再让刷更多单以后,对方便会以系统卡单或交易限额等理由不再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