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张振民:用慈善温暖一座城


  张振民(右一)组织志愿者到山城区鹿楼乡西扒厂中心小学慰问,并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 张振民供图


□本报记者 王峥

  76岁的张振民,退休前是我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党委书记。2001年退休后,他创造了多项令人钦佩的“第一”——全市第一位慈善志愿者,建立全市第一个家庭捐赠点,成立市区第一个利民社工服务站。

他常说:“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岗位,党员要多为群众办好事儿、办实事儿。”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十多年来,他募集衣服6万多件、善款25万余元,发展志愿者1000余名,在全市建立了20多个志愿者工作站。

精准助困:

进山寻访困难家庭

  7月1日,张振民带着年轻志愿者看望慰问了鹤壁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杨办事处周庄村和杨庄村的3位困难老党员。 

退休后,感慨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曾在农村工作过的张振民,产生了做慈善事业的念头。说干就干,张振民先是到民政部门要求注册成为慈善志愿者,接着腾出自家一间屋子专门用于存放捐赠的衣服、被褥、家用电器。

为让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中来,当年60多岁的他,自费制作横幅、印发传单,公示捐赠热线,通过对接单位、和志愿者一起摆桌设点等方式扩大工作站的影响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投身慈善事业。

千辛万苦募集到的善款和衣物,该送到哪里呢?张振民不辞劳苦,深入山区、近郊乡村和社区,寻找急需帮助的困难家庭,并详细记录每个困难家庭的具体需求。

十多年来,他募集到的物资已帮助淇滨区上峪乡、大河涧乡,山城区石林镇、鹿楼乡,鹤山区姬家山乡等地的上百个困难家庭;近几年,每年张振民都会组织各志愿者工作站联合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到两次助困行动,为筛选出的困难家庭送去爱心款。

爱心助学:

从捐书到个体帮扶

  助困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张振民的慈善视角也拓宽到了助学、助残、助老等多个领域。

在了解到很多乡村学校缺少少儿读物这一情况后,张振民第一时间找到教育部门,通过调查筛选出了一批需要重点帮扶的学校。通过发动社会各界,截至目前,张振民共募集到6000余本少儿图书,并将其捐给了我市12所小学。

保险公司资助贫困高中生直至其完成学业;政府机关3名司机结对帮扶几名贫困小学生;一家爱心企业向6名准大学生分别发放3000元助学金,助他们圆了大学梦……在接触学生的过程中,张振民发现许多孩子生活困难,他开始动员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定向或一对一的方法给予救助,从此,爱心助学的感人故事便层出不穷。

在助学的同时,张振民还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到市社会福利院、多家养老院去看望残障儿童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来自社会的关爱。

活到老学到老:

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如今,我市已建立了20多个慈善志愿者工作站,各个站点平均每个月要开展一次活动。作为我市慈善志愿者工作总站的负责人,张振民每周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年轻志愿者开展活动经验少,所以每设一个新工作站,我都会和志愿者们一起活动一段时间,手把手地教他们。”张振民表示。

十多年来,张振民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活动开展经验:多久开展一次活动,救助对象如何确定,募集多少物资,何时开展活动,具体开展什么活动,他都了然于胸。

几个月前,张振民在淇滨区漓江社区租了间小房子。“中午跑回老区,下午再跑回来,浪费时间也休息不了,影响下午学习效率。精力充沛才能更好工作,带动更多志愿者成长。”张振民踌躇满志地表示,“活到老学到老,我要保证好身体,坚持把慈善事业搞下去,带动更多人奉献爱心,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