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脱贫步走稳致富路
2017-07-18 00:34:00
(上接第一版)
金融扶贫,走上 致富快车道
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刘井固村,曾有一位返乡创业的村民,在2014年开办了一家家具配件工厂,生产自攻螺丝和铁钉等产品,但是发展受资金等因素影响,规模不大、产能不强。
“我这一把年纪了,出去打工都没工厂接收。”今年67岁的刘春叶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拔丝车间,他一边处理机器上的螺丝一边说,“在这里干活儿一点也不累,每月工资能拿到3000多元。”
刘春叶能来工厂上班,还得益于工厂的产能扩大。去年,寿文春帮助家具配件厂协调银行信贷资金110万元用于扩大生产,为近10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
“贫困户往往致富意识差、劳动能力差,就算银行给他们三五万元的贷款,他们也做不了啥事。”寿文春介绍,“我们这笔钱并不直接给贫困户个人,而是作为股金,投入扶贫企业。由企业来承担贷款利息和市场风险,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股息和分红,企业也得到了资金、破解了融资难,银行也降低了金融风险,一举多得。”
说干就干,寿文春等人经过多番论证和探讨,目前已联系了邮储银行进行入户调查,已有不少贫困户有了办理意向,如办理成功,每人每年能有3000元的预期收益。有了这样一笔收益,就能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多份保障,增强信心。
尽心服务,脱贫 不能再返贫
“俺无儿无女,媳妇得了脑瘫,离不开人,我没法出远门打工。”贫困户刘长锋说,“国家政策真好,不仅帮俺家危房改造,还能领低保补助、残疾人补助、家庭寄养补助、生活护理补贴,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到户增收的钱,俺家也能实现脱贫。”
浚县县委办干部王成军是驻村工作队队员,他目前负责5户政策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刘长锋就是他的联系户,他告诉记者:“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政策了解不到,我们就是他们的政策宣传员和申请代办员。刘长锋明年就60岁了,我们已着手帮他准备‘五保户’的申请工作。”
截至2016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3100余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提前通过了国家、省、市三级脱贫验收。原本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8户87人,共脱贫19户,余下的9户15人中多是五保户和因残低保户,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据了解,该村先后争取了100万元道路建设资金、110万元自来水和农村电网改造资金、45万元文化广场修建资金、40万元村小学修缮资金。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老百姓心里敞亮了,村里的村容、村貌、村风、村情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全村还有贫困户16户62人与鹤壁市中鹤集团签订到户增收项目,每年能增加180元的保底分红收益。(据7月17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