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人架起脱贫奔小康的桥梁
——市残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17-11-30 08:16:39
市残联工作人员到浚县屯子镇钊寨村开展“康复进家庭”活动。
□本报记者 陈海寅 文/图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
贫困残疾人是深度贫困群体中的特困人群,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面临更多困难,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市残联以541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为重点,制定措施、出台政策,不断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取得新进展。
入户走访
精准掌握残疾人情况
为精准掌握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市残联组织人员对541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进行了入户走访,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贫困残疾人档案,纳入了精准扶贫残疾人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并于今年9月份对残疾人辅助器具、家庭无障碍改造、技能培训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一系列精准识别的举措,夯实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
为扩大残疾人对助残政策的知晓率,市残联在《鹤壁日报》公布了《市残联扶贫政策和工作流程》,发放《政策明白卡》2万余份。各县区残联也结合实际,通过发放宣传册、进村入户宣讲的方式,达到了政策入户、宣传到人的效果。
促进就业
增加贫困残疾人收入
就业是增收之本。为帮助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市残联围绕989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培训需求,组织开办了电子商务、盲人按摩、种植养殖等多种类型的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已培训贫困残疾人1702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06人,2018年将实现对有就业意向的贫困残疾人培训全覆盖。
市残联组织举办“就业援助月”残疾人专场招聘会,通过推进按比例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发展集中就业、实现灵活就业等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
此外,市残联还扶持盲人按摩店41家,建设“爱心坊”辅助性就业机构6家,帮助盲人及轻度精神、轻度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增收。据了解,市残联共建设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11个,安置和带动44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就业增收。
发放辅助器具
提供精准康复服务
帮助残疾人康复、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便利是避免残疾人家庭因残致贫、因残返贫的关键。今年年初以来,市残联及各县区残联成立辅具服务队,上门为1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发放轮椅、拐杖、助听器、助视器、多功能护理床等辅助器具2000多件;为有康复需求的2002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了精准康复服务,并与市扶贫办联合出台《鹤壁市2017年建档立卡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2150户家庭全部纳入改造范围,计划两年内全部进行无障碍改造。
此外,市残联还免费为409名6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提供了抢救性康复训练,并与48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儿童家庭签订协议,提供“互联网+家庭病房”上门康复服务。
托底救助
让残疾人生活有依有靠
市残联积极协调我市民政、财政、教育、卫生等部门,针对无就业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群出台了系列托底救助政策,让他们生活有依有靠。目前,全市已有11680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519名),10880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281名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165名)。
据了解,市残联为1823名靠机动轮椅车出行的下肢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260元补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55名)。今年年初以来市残联还为323名残疾学生发放了爱心助学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有25名)。
汇聚各方爱心
共同助力残疾人脱贫
要把助残工作开展得更好,就要汇聚各方爱心,发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市残联建设了“积善之家”助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聚集了1000余名爱心人士,培育助残社会组织20多家;建设的漓江社区“爱心坊”、大河社工“手工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持续开展的残疾人文化“五个一”活动,也受到了残疾人朋友的欢迎。
为弘扬正能量,树立脱贫榜样,市残联还在《鹤壁日报》开展了“共享阳光·助残脱贫”系列宣传报道,对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盲人按摩师杨法明、淘宝网店主王肖建、网店客服司太峰等自强脱贫典型,以及3年培训1200名残疾人电子商务人才的孙炳良、建设扶贫基地帮助山区残疾人脱贫的张焕海、把帮助残疾人当成责任和义务的“鹤壁好人”刘厚忠、做贫困残疾人“勤务员”的残疾人工作者崔艳红等助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营造了社会各界帮助残疾人脱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开展好残疾人工作的强大动力。今后,市残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再接再厉,为残疾人架起脱贫奔小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