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鹤山区鹤壁集镇王闾寨村发展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效150户520名贫困人员实现稳定脱贫

□本报记者 范鑫

“咱们村应该把村民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再邀请农业、气象方面的专家来看看村里的地适合种啥”……1月11日,鹤山区鹤壁集镇王闾寨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大早就来到村委会,与驻村干部们商议过完年再上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去年徐书记帮村里成立的双龙谷种植合作社不仅让村民拿到了土地流转金,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杜海芳高兴地告诉记者。

 精准帮扶,让困难群众脱贫有希望、

致富有门道

杜海芳提到的徐书记是市气象局派驻王闾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朝晖。2015年9月,他来到这里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既然来了,就是村里的一分子,就得为村里办些好事儿、实事儿。”徐朝晖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走访困难群众,熟悉村里的情况并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他在走访中得知村民杜海娟丈夫外出打工,其父亲身体不好,孩子刚上小学,家里经济困难。得知杜海娟曾经卖过按摩器,懂穴位,徐朝晖便帮她联系单位学习健康理疗技术,帮她解决了就业问题。如今,杜海娟的理疗店生意越做越好,不但在村里小有名气,还与他人合伙把理疗店开到了山城区。

据了解,王闾寨村目前已通过转移就业、产业帮扶、金融扶贫等措施,帮助150户520名贫困人员实现脱贫摘帽,驻村帮扶干部们通过持续开展帮扶,让困难群众吃上了“定心丸”。

 解决吃水难题,改善村容村貌

吃水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王闾寨村村民。虽说村里有一眼机井,但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抽水所花电费成了负担,并且水质长期难以得到保证。徐朝晖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工作单位求助,通过给予用电补贴的形式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

  “现在用水便利多了,以前村里四五天才送一回水。”村民杨志红告诉记者,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深一脚浅一脚的,尤其到了晚上,根本没法儿出门。现在村里的农忙道路和入村道路都经过了水泥硬化,既平坦又整洁。不但如此,村道旁也绿化了,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墙和村史馆……

据了解,两年来,徐朝晖积极帮助王闾寨村争取扶贫资金70余万元,整修村内道路1.5公里、农忙道路1公里,种植杨树200棵,修建路旁绿化带500平方米,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产业带动,助力贫困村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对于贫困村稳定脱贫来说至关重要。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徐朝晖一方面与村“两委”干部联合附近村庄的专业种植合作社,组建了王闾寨村双龙谷种植合作社,按照每亩每年300元的标准,流转土地40余亩,使得38户村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收益,同时优先安排贫困户到种植合作社务工,解决了74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他利用气象部门的优势,邀请专家到合作社指导科学生产,根据当地物候特点,推荐种植耐寒抗旱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油菜。此外,由鹤山区政府出资400万元建设的5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去年年底前实现并网发电,王闾寨村因此每年可增加30万元的稳定收益。

  2016年,王闾寨村戴了多年的省级贫困村帽子成功摘掉。2017年年底,王闾寨村15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如今,徐朝晖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期将满,新派驻到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孙志广已于一个月前接替徐朝晖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谈及下一步工作,孙志广信心满满地说:“一方面我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效,持续开展帮扶,针对村里已脱贫人员,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防止返贫;另一方面就是继续谋划产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