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从山里到城里从田间到车间———鹤山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心致 实习生 申畅

十几栋崭新的5层楼房由南至北,坐落在鹤山区中山北路西侧。这是该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之一的幸福花苑。

“这个小区有搬迁户166户、633人,还有34户、81人搬入了另外一个小区。”2月8日,鹤山区扶贫办副主任仇志坤介绍,“这200户来自姬家山乡14个村,去年年底前全部搬迁入住。”

姚海林的新家:进行了装修,添置了 家具,当作儿子婚房

春节临近,住在3-1号楼的姚海林开始准备年货。对于搬入城区的第一个春节,他十分看重:“住得好了,收入多了,得好好过个年!”

姚海林是姬家山乡石门村人,之前一家四口挤在几间年久失修的石头房子里,收入就靠几亩旱地。“孩儿他娘十几年前就没了。”他说,他一个人辛苦地把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拉扯大。

在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后,姚海林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盼着能早点儿住进新房。“在老家,我儿子连媳妇儿都找不着!”姚海林说,住上这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子,他没掏1分钱。

他边领着记者参观边介绍:“门、灯、橱柜、马桶、洗脸池都给装好了,墙也粉刷了,厨房、卫生间的瓷砖也都铺好了,党和政府替老百姓想得多周到!”

不仅住房条件改善了,通过政府帮扶,姚海林家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他掐指算着:“通过光伏扶贫,俺家一个人一年能分到700块钱;政府又给俺争取了到户增收项目,一个人一年又能分到500块钱;金融扶贫俺家一年也能分500块钱,光这几项收入就能脱贫了。”

在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下,姚海林和孩子都有了就业岗位。收入多了,他添置了新家具,准备将新家当作儿子的婚房。

姚强夫妻的新工作:行动不便的他们成了包装工,还打算自己创业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让他们有事做、能致富。2-2号楼的姚强和爱人每天骑不到5分钟电动车就能到离家不远的一家艾草制品公司。他和妻子从姬家山乡姬家山村搬到城里后,经过培训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包装工,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之前在家种地,一年收入很少。”姚强说,他和妻子由于患病行动不便,生活比较困难。

搬到社区后,夫妻俩不仅扶贫政策应享尽享,而且有了新工作,同时两个孩子就近到明德小学、中心幼儿园上学,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