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日报03版
          

认真到极致才能出好产品


 记者拿着手电筒检查一筒锦纶66工业丝的平整度。席安锋 摄


□本报记者 张心致

无数颗形似米粒的白色锦纶66切片,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细如毛发的锦纶66工业丝。凭借着这些强度高、耐摩擦、耐冲击、质量轻的优质工业丝,位于鹤淇产业集聚区的中维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了国内第一家生产安全气囊丝的民族企业。

11月8日上午,记者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体验工人的生活,了解到该公司对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

“我们的车间已经被省工信委评为智能车间,很多工序实现了自动化。”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海伦介绍。

听到这些,记者犯了愁:“这该去哪个工序体验?”“先参观一下生产流程吧,边看边找。”王海伦说。

记者首先来到投料车间。此时,这里一个人都没有。车间里有十几包锦纶66切片,每包重约750公斤。一次投料可以满足两个小时的生产用量。“这里每隔两个小时,会有一名工人拿着遥控器,操作投料。”王海伦说。

在投料车间,这些切片将被运往干燥塔进行干燥除杂处理,然后进入卷绕车间,进行粉碎、高温熔化,之后再输送到纺丝车间,被加工成细如毛发的丝线,最后再进行牵伸、卷绕等工序就基本成型。这么多工序,只需要11个人即可完成。

记者在王海伦的带领下,来到包装车间。车间里有5名工人正在包装一筒筒丝线。记者换上工作服,加入其中。

“这也有注意事项。”一位叫林刚的工友看记者要搬起一筒黑色的丝线,赶忙过来帮忙,“一只手握在筒心,另一只手要托在下部,横面不能碰,要防止卷好的丝线变形。”

他在给记者演示前,还专门洗了洗手。“这是为了防止手上的污渍沾到丝上。”林刚说。

在搬运了几筒丝之后,林刚递给记者一个手电筒,让记者拿着手电筒照着丝线,仔细检查一筒丝的平整度。密密麻麻的丝线,让记者看得眼花缭乱,看不出任何问题。林刚接过手电筒,盯着丝线仔仔细细看了一分钟,才换到下一个。

“咱得干好不是?”林刚说,“不能咱马虎了,影响到丝线品质,给客户造成麻烦。认真到极致才能出好产品,正是有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中维化纤的产品才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