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日报02版
          

要干出一番事业跟贫困说拜拜———淇滨区上峪乡卓坡村青年袁震玉创业脱贫记

□本报记者 朱向阳

曾经的贫困小伙儿,变身创业青年,凭着一股子韧劲儿,通过不懈努力,脱贫摘帽。他叫袁震玉,今年24岁,是淇滨区上峪乡卓坡村的一名创业青年。近日,记者到卓坡村对他进行了采访。

“2015年之后,我家接连遭受打击,先是妈妈投资失败,欠了不少债,然后是爷爷被查出患有癌症,医药费花了20多万元,后来我爸遭遇事故,受了脑外伤,家里6口人全靠我一个人打零工维持生活,陷入困境。”袁震玉说,村“两委”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帮他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成了一名护林员。“那时候一个月有950元的工资,我不甘心,一个大小伙子有手有脚,要干出一番事业,跟贫困说拜拜。”

在扶贫干部 帮助下,借助乡村 旅游开起农家乐

“2018年6月底,驻村第一书记原运齐告诉我,邻村桑园村有一农家乐对外出租,我感觉那里的旅游产业发展很快,就想试一试,找亲戚朋友借了钱,开始创业。”袁震玉说,原运齐不仅给他提供了创业门路,还给他很多点拨。

“原书记把开饭店需要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注意事项以及招揽客人的方法一项一项讲给我,我特别感动,我俩非亲非故,他待我像亲人一样。”袁震玉说。

创业初期还算顺利,农家乐刚接手时正值暑假,是人们游玩、避暑的高峰期,农家乐第一个月就有1万多元的净收入。“那个月是旅游旺季,生意特别好,我在厨房帮工,还要负责接待和收款,请了2名服务员还忙不过来。当时我还想着如何把客房好好装修一下,大干一场。”袁震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显得很兴奋。

然而好景不长,10月下旬,天气逐渐转冷,加上快速通道施工,他又缺乏管理经验,农家乐生意一落千丈,“有时候一天都没有客人,面对每个月1万多元的支出,我不但用光了前几个月的积蓄,又欠了不少外债。”袁震玉说,当时自己的情绪很低落。

这时,袁震玉想到找扶贫工作队帮忙,并把妈妈请到农家乐“坐镇指挥”。

“袁震玉很有拼劲儿,也肯学习,他跟着厨师学做饭,现在厨艺相当可以!”原运齐这样评价他。

“扶贫工作队帮了我大忙了,既帮我联系旅行社和驴友团,拓展客源,还给我讲金融扶贫政策,我计划申请一笔资金,对客房环境进行提升。”袁震玉说,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妈妈的加入,让他的生意很快回暖。今年3月26日晚,他们接待了一个90人的旅行团,一晚上就挣了1000多元。

“要继续努力,自食其力,早日  致富”

“干这行节假日比较忙,平常客人少的时候他就到市区的工地开铲车,一天120元工资,俺孩儿还是很上进哩!”袁震玉的母亲蔡永芳说起儿子,感到很自豪。

如今,他们母子俩又有了新计划。卓坡村正在建设500亩百果园,里面有桃树、李子树、杏树等16种果树,三季开花、两季有果,“我想把乡村旅游、水果采摘和农家乐结合起来,做到游玩、吃住一条龙,进一步增加收入。”袁震玉说,他父亲康复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得到一个出国务工的机会,如今在印度尼西亚务工,每个月能寄回家7000元钱。加上村里旅游观光公司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分红,他们一家人成功脱贫。说到未来发展,袁震玉很有信心,“我还要继续努力,自食其力,早日致富!”

原运齐介绍,卓坡村把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和“造血”功能。“我们依托卓坡村良好的生态和资源优势,正在积极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采摘体验等产业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发展。”

如今的卓坡村,越来越多像袁震玉一样的村民靠自食其力实现了脱贫,全村贫困户由2015年底的12户31人,减少到现在的1户1人。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