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小河镇脱贫人员办起加工厂,成为致富领头雁
2019-04-26 02:23:42
留守妇女正在喜梅制衣厂工作。该厂自主设计的婴儿肚兜远销陕西、安徽、山东等省,从2月份开工以来,每天销量都超过了3000件。 张婷媛 摄
本报讯 (记者 张婷媛)浚县小河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多数行政村没有产业项目。怎样加快脱贫步伐、激发内生动力?能不能让留守妇女不用外出就能打工挣钱?近两年来,小河镇因地制宜,利用荒地和闲散院落,大力发展就业扶贫车间,为半劳力、弱劳力搭建就业脱贫的大舞台,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
荒地上建起扶贫车间,留守妇女家门口打工挣钱
4月15日,今年50岁的西郭渡村村民赵殿红安顿好家里,步行三四分钟就来到村北的喜梅制衣厂。她在位置上坐好,顺手拿起旁边的布料,启动缝纫机便工作起来。
同一时间,镜头转向前刘庄村。村民王福容来到村口的恒佳服装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的活儿是俺梦寐以求的,几个布片缝缝就好,也不费事,每月2000块钱,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王福容说。
在恒佳服装厂和喜梅制衣厂建设之前,这两处地方是村里无人问津的荒坑,如今成为带动数百名留守妇女就业增收的宝地。
“在厂房建设期间,镇里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考察,牵线搭桥。厂房完工后,两个村的村委会分别以不动产租赁的形式与恒佳服装厂、喜梅制衣厂签订正式入驻合同。”小河镇扶贫办主任王凤玲告诉记者,两个企业把分散加工点整合到新厂房,采取计件制、月支付方式支付工人工资,并按合同规定向村委会缴纳租金,实现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四赢模式。
“从2月份开业以来,线上线下的订单就没有断过,每天销量都超过了3000件。”喜梅制衣厂负责人谷喜梅告诉记者,她们自主设计、生产的婴儿肚兜远销陕西、安徽、山东等省,“项目二期正在招标,建好后会吸收更多留守妇女上班。”
脱贫人员办起加工厂,成为致富领头雁
建一个扶贫车间需要资金多、难度大。小河镇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培育小企业、建设小车间,鼓励有魄力的年轻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自办企业或参与企业管理,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奔小康。
后郭渡村村民李长亮2016年实现脱贫,之前一直在新乡一服装厂工作,因为母亲年纪大需要照顾,去年他从新乡回到了村里。“回来后我发现村里四五十岁、没活儿干的妇女比较多,这些人还都熟练针线活儿,我就想着买一些机器,做服装代加工生意,我挣钱的同时让村民也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谈起创业初衷,李长亮这样说。
2018年11月,李长亮投入4万余元,购买了20多台设备,在村里租了一间60多平方米的民居作为生产车间,从村里招了20多名留守妇女和贫困人员。
4月15日,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都在埋头紧张地忙碌着。“这批儿童绒衣是出口非洲的,需要四五天内做出来。”李长亮说,每个月他们都会有五六批订单,工人们加班加点才能做完。看到效益这么好,他计划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王渡村党支部委员李楠和李长亮一样信心十足:“2007年我警校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前年才回来,去年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李楠告诉记者,回来后,不少村里人找他,说他在外打工十几年,见多识广,也有门路,希望他在村里建个厂,让大家都有个活儿干。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李楠决定做加工舞蹈鞋的生意。在一处闲置的农家院二楼,记者看到了一条舞蹈鞋加工流水线,十几名工人操作着高车、平车、双针车,最初的布片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只精致的舞蹈鞋。“车间开工2个月来比较稳定,我计划着过段时间扩大规模,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李楠说。
据了解,像李长亮、李楠所办的加工厂,小河镇有13家,带动近300名留守妇女和贫困人员实现增收。